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之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因跌倒时手掌撑地导致腕部受力引发。这类骨折主要表现为腕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出现畸形。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需结合骨折类型、患者年龄及骨质状况,通常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外固定支架或手术内固定等方式。早期康复锻炼对恢复腕关节功能至关重要。
1. 损伤机制
桡骨远端骨折多由低能量损伤引起,骨质疏松患者因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典型受伤姿势为跌倒时手臂伸直、手掌撑地,暴力经腕部传导至桡骨远端松质骨区域。骨折线可表现为Colles骨折(向背侧移位)、Smith骨折(向掌侧移位)或Barton骨折(涉及关节面)。冬季地面湿滑或夜间起夜时更易发生。
2. 临床特征
患者伤后立即出现腕部剧痛伴迅速肿胀,腕关节主动活动消失,典型畸形呈"餐叉样"或"枪刺样"外观。局部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擦感。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必要时需行CT评估关节面受累情况。骨质疏松患者常合并椎体压缩骨折,需注意排查其他部位隐匿性骨折。
3. 保守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托外固定4-6周。复位时需充分牵引并纠正成角畸形,石膏应维持腕关节轻度掌屈尺偏位。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是否发生再移位。可配合使用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建议患者增加奶制品、豆制品等富钙食物摄入。
4. 手术治疗
对于关节内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保守治疗失败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术式包括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等。术后早期开始手指屈伸锻炼,2周后逐步进行腕关节功能训练。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可降低再骨折风险,但需监测肾功能及血钙水平。
5. 康复管理
拆除外固定或术后4周起,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初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配合蜡疗、超声波等物理治疗;6周后加强握力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建议患者终身保持每日1000-1200mg钙剂补充,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居家环境应消除地毯、门槛等跌倒隐患,浴室安装防滑垫和扶手。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后需建立长期管理方案,除骨折治疗外应系统干预骨质疏松。建议每日晒太阳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每周进行3次抗阻力训练如哑铃操、弹力带练习。饮食中增加三文鱼、蛋黄等维生素D来源,限制咖啡因及高盐摄入。患者及家属应学习防跌倒技巧,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骨折愈合后每年复查骨代谢指标,持续监测治疗效果。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骨质疏松是如何引起的
- 2 骨质疏松有哪些特点?
- 3 为什么骨质疏松
- 4 什么是骨质疏松
- 5 骨质疏松怎么引起的?
- 6 骨质疏松是怎么引起
- 7 骨质疏松怎么处理
- 8 骨质疏松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