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老年人春季锻炼宜“四防”

发布时间:2018-06-0567198次浏览

春节过后,阳光灿烂,寒风变暖,公园里锻炼的人多了起来。但是,锻炼身体也要讲究方法,特别是中老年人,在乍暖还寒的时候,锻炼身体要注意“四防”:

一、防风寒:

早春季节,咋暖还寒,气温变化大,早晚温差大。中医认为,春季主“风”,自然界中风邪较盛。此时,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人体的腠理肌肤毛孔已张开,同时寒冷的冬季耗伤了人体较多的阳气,人体抵抗力较低,这时最易感受风邪,出现如感冒、风疹、中风、面瘫、关节疼痛等证候,中老年人患病后还容易引起身体原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中老年人锻炼要切记:早春宜保暖,衣服应渐减,外出忌过早,有阳再运动。初春天气乍暖还寒,早间和晚间的气温都很低,气候变化无常,应注意保暖;其次空气中的杂质也比较多,不适合锻炼;太阳出来,气温回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减少,这时才是比较适合的时间。

二、防出汗过多:

人们总认为出汗越多,运动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出汗绝对有很好的锻炼效果。一定量内的流汗有排毒作用,但春季的气温与夏季相比还比较凉,皮肤毛孔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出汗过多容易让毛孔扩张,风寒之邪乘机侵入体内,容易使身体受风寒而感冒,诱发呼吸道疾病或身体其他疾病。同时经过寒冬,人体阳气损耗较多,随着气温的升高,阳气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汗为心液”,意思是,人体的皮肤毛孔的张合受肺脏功能的控制,过多排泄汗液会损伤肺气,损耗心的阳气和阴血,同时,过多的汗液会带走体内一些珍贵的微量元素。因此,春季锻炼不宜出汗过多,锻炼结束时要立即擦干汗液,换上干净衣物,以防感受风寒。若已经感冒,还是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后再参加锻炼才好。只要能坚持每次30分钟、每周3次,或每天2次、每次15分钟进行的有氧运动,如步行、爬山、跳绳、慢跑、室外体操等,就是很好的春季运动方式。

三、防运动损伤:

冬季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僵硬:因人体“猫”了一冬,身体各器官如内脏、肌肉、关节的功能都处于较低水平,骨骼和韧带更是僵硬得很,全身气血不畅。初始恢复锻炼,突然弯腰、踢腿、剧烈运动,甚至是扭腰、跳绳、牵拉、压腿,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尤其是从事剧烈的运动前,“热身运动”更是少不了,这是为了预防肌肉、关节、韧带和骨骼遭受损伤。另外,运动的时间也要逐渐增加,循序渐进,使肌肉关节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气血逐步流畅起来。要注意初期的运动量和运动幅度不要太大。在整个冬天很多老年人的活动量相对于平时大大减少,因此,刚进入春季的锻炼,应当以恢复为主,做一些活动躯体、关节的活动。防止运动损伤要注意:一是锻炼的时间要逐渐延长,运动的强度逐渐增加,肢体关节的活动幅度要适度,不要强拉强伸强扭,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适度即停。

四、防旧病复发:

长期患有慢性病的人,身体阴阳气血处于失调状态,原本正气不足、或兼有痰湿寒热瘀血等内生之邪气,春季气温、气压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大,风邪较盛,而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首”。如果生活不规律,饮食失调、再加上锻炼不当,很容易感受风邪,诱发旧病,或伤及阴阳气血,使虚者越虚,内生邪气乘虚作乱而成旧病复发之证。现代医学认为,春季气温多变、多风,寒温不定,常有寒潮入侵,气压变化大,在每次气温变化的过程中,可造成人体血管的伸缩难以适应而导致老年人中风、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加重。一些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以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也会在春季加重或复发。春季万物复苏,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粉尘、花粉等致敏物质,此时最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皮炎、过敏性紫癜等。

相关推荐

低蛋白血症诊断标准和病因
低蛋白血症是指血浆总蛋白质值减少,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低蛋白血症诊断标准为血浆总蛋白低于60g/L,其中白蛋白小于30g/L。引起低蛋白血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疾病造成身体对蛋白的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如结肠癌、胃癌、食管癌、胆道系统疾病、胆囊癌、重症胰腺炎等。第二,蛋白质的合成障碍,如各种原因的肝脏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降低所致,一些血液系统疾病造成的蛋白分泌减少。第三,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如消化道溃疡、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第四,蛋白质分解加速的情况,如长期发热病人、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等。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身体出现了氮负平衡,如蛋白质摄入的少,会出现营养不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青少年和儿童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成年人会出现消瘦、水肿、疲惫无力、体力下降,甚至出现轻中度贫血。肝脏疾病造成的低蛋白血脂,严重的情况下出现腹水。出现低蛋白血症的情况下,一定要进行全身的检查,寻找原发病,积极进行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日常饮食上的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适当的吃一些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多吃一些蔬菜水果类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语音时长 02:07

2021-12-30

81622次收听

血小板偏高是什么病引起
血小板是血细胞成分之一,外周血中血小板数计数超过300×10^9/L时,就是血小板偏高。血小板偏高从发生机制方面来分类,有原发性偏高和反应性偏高,原发性的血小板升高一般找不到病因。反应性血小板偏高具有确切的诱因或者说病因。第一,原发性血小板偏高,目前认为可能和基因突变有关系,常见的是JAK2基因突变,引起患者血小板持续升高,这种情况下血小板升高指数都是非常高的,一般超过500×10^9/L。第二,反应性血小板升高。缺铁性贫血可能会有反应性血小板偏高;急性感染时,如急性阑尾炎、胆囊炎、支原体肺炎等,可能会出现血小板代偿性升高,此时应该表现为轻度升高状态。在人体处于应激状态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出现血小板的升高,如高热状态、烧伤、大量呕吐、腹泻、急性大出血等急性情况下,由于脱水,造成体内水和电解质紊乱,引起血液浓缩,这种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也会相对升高。另外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转移的患者,由于骨髓功能的异常,造成血小板计数偏高,此时还可能伴有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外周血检查血小板的形态异常等。此外,脾切除以后,由于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减少,也会造成血小板的计数偏高。
语音时长 02:24

2021-12-30

83933次收听

血清β2-微球蛋白偏高是什么原因造成
血清β2-微球蛋白是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量球蛋白,极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之后被近曲小管细胞重吸收和降解,不再返流入血,血清β2-微球蛋白的参考值范围是1.0~2.6μg/L,如果血清中β2-微球蛋白浓度高,可能是β2-微球蛋白产生过多或者β2-微球蛋白排泄途径发生障碍。第一,血清β2-微球蛋白产生过多,最常见的就是肿瘤性的疾病,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分泌产生过多的β2-微球蛋白,进行外周血检查就会出现β2-微球蛋白浓度过高的情况。尤其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β2-微球蛋白显著升高,是该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β2-微球蛋白升高的幅度越大,代表着病情越严重、预后不良。第二,β2-微球蛋白排泄障碍,可以见于肾功能损害性病变。主要是因为近端肾小管对血清β2-微球蛋白的重吸收能力下降,所以造成β2-微球蛋白的排泄减少,可以见于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糖尿病肾病、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药物性肾损伤、各类肾炎终末期等。β2微球蛋白是判定肾功能损伤的一个比较敏感的指标。对于肾脏疾病的患者,即使肾功能正常、尿蛋白阴性,在进行肾功能早期损害检查时,也可以发现尿的β2-微球蛋白偏高。
语音时长 01:59

2021-12-30

87325次收听

02:34
总蛋白偏高是什么意思
总蛋白的正常值参考值范围是60-80g/L,如果检查结果总蛋白定量超过80g/L就是总蛋白偏高。总蛋白主要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其中球蛋白是在免疫细胞中的合成,主要是B淋巴细胞内合成,是衡量免疫功能高低的标志。而白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能够反映肝脏的健康状态,一些肝脏疾病造成肝功能损伤是,白蛋白的合成会下降,此时白球比会倒置。总蛋白升高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血清水分减少后血液浓缩,造成总蛋白相对偏高,因为血容量下降,单位容积的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多见于一些导致脱水的状态,如病毒感染造成高热的病人,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后病人,大量呕吐或者腹泻的病人,如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食物中毒等情况。第二,球蛋白升高的疾病造成总蛋白量升高。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会造成球蛋白的明显升高;此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的疾病,也会伴有球蛋白的升高,从而导致血清总蛋白水平偏高。此外如果有病毒、细菌急性感染,B淋巴细胞分泌的球蛋白也是增高的,此时还有超敏C反应蛋白等急性相蛋白升高,所以总蛋白量也会升高。
03:20
血清C肽测定什么意思
血清C肽测定是判断胰岛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C肽是胰岛素生成过程中同步产生一种物质,合成了多少胰岛素就产生了多少C。健康人群空腹状态下基础血清C肽水平不低于400pmol/L,血清C肽在餐后0.5-1小时达到峰值,参考范围是空腹状态基础值的2-3倍,餐后三小时,血清C肽基本降低空腹状态水平。C肽和胰岛素的生成的同时的,人体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原,经过酶的剪切作用以后,就会同时形成胰岛素和C肽,所以胰岛素和C肽是等比例分泌出来的。因此通过检测血清C肽的水平是可以反映胰岛内分泌功能的,而且血清C肽属于内源性的胰岛素,不受外源性胰岛素药物的干扰,所以对于治疗期间的糖尿病患者,了解体内胰岛素水平,检测血清C肽是非常合适的,检测C肽比胰岛素更加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胰岛的功能状态。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空腹或餐后监测血清C肽的水平都是明显降低的,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极差或者已经到了衰竭状态。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空腹血清C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糖尿病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胰岛β细胞大面积衰竭,C肽水平也会明显降低。此外临床上通过对糖尿病患者测定空腹状态,餐后一小时或者两小时的血清C肽水平,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内胰岛功能的情况,结合目前的血糖水平变化等,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01:50
血小板偏低怎么食补
血小板低进行食补是中医的概念,没有明确的食物可以提升血小板的数量。出现血小板减少,应该尽快到血液科就诊,根据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处理提升血小板。比如最常见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过有效的糖皮质激素治疗,80%以上的病人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一些非血液系统疾病,比如常见的病毒感染、一些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也常能引起血小板的降低。血小板轻度降低不需要补充什么特殊的食物,甚至不需要药物治疗。根据病人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01:4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高是怎么回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高最常见的原因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缩写为MCHC。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血红蛋白下降程度要轻于红细胞下降的程度,所以导致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升高。有效补充叶酸、B12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会迅速恢复正常范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由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远高于正常上限范围,也可以导致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正常范围。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病人,也会出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轻度升高。
03:14
红细胞和白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红细胞和白细胞偏高,如果是同时存在,第一个原因考虑相对性增多,就是血液浓缩带来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是长期空腹,没有进食引起的血液浓缩引起,也可以是由于严重的呕吐、腹泻,或大面积的烧伤引起的血液浓缩引起。还有骨髓增殖性疾病,是可以引起红细胞和白细胞同时偏高的。如果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偏高,是一种持续升高的方式,就应该去完成骨髓穿刺,来除外骨髓增殖性疾病。以白细胞增殖为主的就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红细胞增殖为主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血小板增殖为主的有可能是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症。
是什么原因引起nk偏高
人体出现NK细胞偏高,有可能是一些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引起人体内NK细胞偏高。血液系统疾病,比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也会引起NK细胞升高。免疫缺陷性疾病,比如艾滋病等。因为人体的NK细胞是一种自然杀死细胞,主要参与人体的一些免疫反应。所以,如果人体出现与感染有关的疾病或者肿瘤性疾病等,都会引起NK细胞升高。发现NK细胞升高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做进一步检查,确诊患有哪种疾病。确诊后尽早对症治疗。
语音时长 01:12

2021-05-20

87453次收听

献血小板有什么好处
捐献血小板是一项公益的活动,它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对捐献者自身也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刺激骨髓造血,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且捐献完后血小板可很快恢复正常。
嘴唇发黑什么原因
嘴唇发黑有可能是血液循环出现问题。一旦血液循环不良,或者是血液循环受阻,都会因此而导致嘴唇发黑等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人的血液循环出现问题,会导致很多的心血管疾病的产生,比如说心脏病、贫血症等。因此人的嘴唇发黑,首先要确定是不是自己的血液循环出了问题,应该到当地医院来检查一下。另外可能是肾脏功能出现问题。人的肾脏出现一些问题的话,也是会导致嘴唇颜色变色,大多数的肾脏的问题,有肾虚、肾炎、尿毒症等,这些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疾病。一旦发生,是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出现了嘴唇发黑,一定要重视起来,到当地医院检查治疗。
语音时长 01:36

2019-09-16

51032次收听

血小板低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低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比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等,会造成皮肤黏膜以及内脏出血。血液疾病会使血小板遭到破坏,另外,感染、药物等等都会使血小板降低。要对症使用药物治疗。
血液粘稠怎么回事
血液粘稠可能是因为平时吃得比较多高脂肪的食物,而且又经常久坐不爱运动,这就会导致人体血液黏稠。除此之外一些患者平时生活压力比较大,且不喜欢喝水,但喜欢喝酒,这也会导致血液粘稠。
血小板偏高是什么意思
血小板偏高也称为血小板增多症,指的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超出正常范围。
白细胞高的原因是什么
白细胞高可能是生理原因、药理原因、病理原因等导致的,需要对症治疗。具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