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MP3当心“感音性耳聋”
长时间使用MP3可能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这是一种由内耳毛细胞或听觉神经损伤引起的听力下降。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诱因主要有音量过大、持续暴露噪音环境、耳部血液循环障碍、遗传因素及药物毒性作用等。
1、音量过大
长期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使用耳机,会直接损伤内耳毛细胞。毛细胞不可再生,受损后会出现高频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建议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出现耳闷或耳鸣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检查。
2、噪音环境暴露
在地铁、公交等背景噪音超过70分贝的环境中使用耳机,会迫使使用者提高音量,加剧听力损伤。这类环境中的噪音与耳机声音叠加,可能达到100分贝以上,半小时即可造成暂时性听阈偏移。建议选择降噪耳机或避免在嘈杂环境中使用音频设备。
3、耳部循环障碍
长期压迫耳廓可能影响耳部微循环,导致内耳缺血缺氧。表现为听力波动性下降伴眩晕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此类问题。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每使用30分钟需取下耳机休息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4、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携带耳聋易感基因,对噪声损伤更为敏感。这类人群可能在同等噪音暴露下更早出现听力下降,且进展更快。有家族耳聋史者应严格控制耳机使用时间,建议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
5、耳毒性药物影响
同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注射液)、利尿剂(如呋塞米片)或化疗药物时,可能加重噪声性听力损伤。这些药物本身具有耳毒性,与噪音暴露会产生协同损伤效应。需用药时应告知医生耳机使用习惯,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预防感音神经性耳聋需建立科学用耳习惯。除控制耳机使用外,建议多食用含镁(如菠菜)、锌(如牡蛎)的食物,有助于保护毛细胞。出现持续耳鸣、耳闷或辨音困难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片)、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等进行干预,晚期听力严重下降者需考虑佩戴助听器。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