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月经
月经是指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并伴随出血的生理现象,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月经主要由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调控,具有规律性、周期性和自限性。
1、生理机制
月经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协同作用的结果。卵泡期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生,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使内膜转化为分泌期。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导致激素水平下降,内膜失去支持而脱落出血,形成月经。正常月经周期21-35天,经期2-7天,经量20-60毫升。
2、组成成分
月经血包含动脉血、静脉血、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阴道上皮细胞。经血中含纤维蛋白溶解酶,故一般不凝固。若出血量多或速度快时可见血块。经血呈暗红色,略带腥味但无恶臭。
3、周期调节
月经周期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等精确调控。青春期启动后下丘脑脉冲式释放GnRH,激活垂体分泌FSH和LH,刺激卵泡发育及排卵。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呈现增殖期、分泌期和月经期三阶段更替。
4、异常表现
月经异常包括周期紊乱、经量异常及伴随症状。周期短于21天为月经频发,超过35天为月经稀发。经量超过80毫升属月经过多,不足5毫升为月经过少。痛经、经前综合征等常见伴随症状可能与前列腺素分泌增多或激素波动有关。
5、相关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导致月经稀发或闭经,子宫肌瘤常引起经量增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伴随进行性痛经。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等内分泌疾病也可干扰月经周期。持续性月经异常需排查器质性病变。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月经周期稳定。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记录月经周期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若出现严重痛经、经量骤变或周期紊乱超过3个月,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日常饮食可适量增加含铁食物补充经期失血,但无须特殊进补。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短视频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月经不调是怎么引起的
- 2 月经不调是怎么造成的
- 3 月经不调是如何形成的
- 4 怎么避免月经不调
- 5 月经不调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
- 6 什么是月经不调
- 7 月经不调什么引起的
- 8 月经不调是由于怎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