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预防性化疗一般做几次

发布时间:2018-07-0267638次浏览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全身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可成功地缩小、甚至消除瘤块、甚至治愈疾病,却也会损伤人体的正常细胞,带来呕吐脱发、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因此,化疗的艺术就在于是否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化学药物的效力和减低其所带来的毒性反应,即:“充足用药、及时停止”。那么,预防性化疗一般做几次好呢?这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肿瘤性质、患者体质和治疗药物。

肿瘤性质决定化疗地位

对于某些细胞增殖快的肿瘤,如某些高度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睾丸精原细胞瘤、绒癌等。这些肿瘤生长迅速、对药物也敏感、容易被化疗“彻底摧毁”,其特点是“不退则进”。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开始治疗就要“除恶务尽”,若中途停止、使其卷土重来,往往会诱发肿瘤抗药能力,再难彻底控制。因此,治疗原则应是“不治则以、治则必足”,在体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巩固化疗、争取痊愈。

与上述情况相反,另一类肿瘤的细胞增殖并非很快、对化疗也并不敏感。例如肝癌、肾透明细胞癌等。目前,现有的化疗药物对这类肿瘤的作用往往不大,即使增加剂量、延长时间,恐怕也是毒性增加多而疗效增加少、徒添了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化疗原则应是“减轻痛苦、点到为止”。即化疗往往用于当肿瘤疯狂进展时对它进行压制、缓解患者痛苦,而并非争取彻底治愈的手段,化疗也很少被单独用于此类肿瘤,而是与靶向、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以求得最好效果。

动态检查帮助决定化疗时间

那么,对于性质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其他大多数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消化道肿瘤及卵巢癌等生殖系统肿瘤,怎样的化疗最合理呢?这时的情况就比较复杂,要“因瘤而宜”。

如果患者已手术、主要瘤体已被切除,药物的作用是清除体内可能残存的散在肿瘤细胞,此时的化疗称作“辅助化疗”,其术后用药的时间不宜无限延伸、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限,以保证既对患者“基本保险”,又不致造成多余的痛苦。通过长时间、大量病例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人们大致找出一些规律,如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可进行4~6个周期化疗、卵巢癌需进行十几个周期的化疔等,但这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患者体质较差,则需适当缩短时间、减少用药;

反之,若肿瘤具有“高危险因素”,如恶性程度高、临床分期晚、肿瘤生长快等,则需追加更多的化疗周期。各种肿瘤的“高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又有某些共性所在,及时发现并正确评估它们正是化疗艺术中的精髓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早期提示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标志”,动态观察它们也有助于评估复发危险、决定是否停止或继续化疗。 另外,更精细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PET— CT检查)能帮助更早地发现微小转移或残留病灶。

多种手段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对于手术后复发、转移或就诊时不能切除的肿瘤,化疗多是为了使肿瘤缩小、稳定,以争取长期维持。这时的化疗称作“姑息化疗”。 事实上,很难统一规定姑息化疗的时间,因为这种化疗会在“人瘤共存”中进行,目的多是为了长期抑制(并非消灭)肿瘤、使之与人体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状态。故其一般原则应该是“压制肿瘤发展、维持长期稳定、保证生活质量”,即:肿瘤发展时积极治疗、肿瘤稳定时减量、推迟甚至暂停化疗。那么,是不是“生命不息、化疗不止”呢?也并非如此。尤其是随着抗瘤效应独特、毒副作用较轻的基因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剂等新药的出现,已使得肝癌、肺癌、胃肠道癌等肿瘤的疗效大大改善,现代治疗也越来越发展为以化疗压制肿瘤快速生长、用新药维持长期稳定的模式,以便“快药快用、慢药慢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获得最大的抗瘤效果、最小的毒副作用和最好的生活质量。

所以,对“化疗到底需要做多久”的问题,应该“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药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有时需要穷追猛打,有时需和风细雨,每个医生也应知晓现代的治疗并非简单的治愈,需要更加全面的辩证施治,同时还要配合其它治疗等手段。

实际上,目前也很难寻找严格遵从医嘱的患者,或许因为只有病人和病人家属才能亲身感受肿瘤所带来的痛苦,经常化疗的同时采用各种中药、食疗等来预防或者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强自身免疫力,灵芝制剂即是其中最常被用到的一种。

临床研究证明,灵芝制剂与化学治疗合用时,对肿瘤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其疗效特点如下:减轻化学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抗感染免疫力降低、肝肾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对化学治疗的耐受性;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增强化学治疗的效果;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体质增强,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

相关推荐

腰里面有个疙瘩摸着硬考虑什么情况
考虑是否长了肿瘤,肿瘤质地比较硬,首先考虑是不是纤维瘤,或脂肪瘤、脂肪纤维瘤等。第二、考虑是不是骶髂脂肪疝,骶髂脂肪疝,有时没有压痛,有时有压痛。第三、摸到的是不是骨头,要是硬的东西,摸着是骨头,是不是骨头本身,第一是正常的骨质,人比较瘦,通过体表摸到里面的骨质,第二种是骨头长肿瘤,肿瘤膨大摸到了,所以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肿瘤,需要到医院检查。另外,在腰里摸到包块,有没有压痛,是不是炎症,是不是流注脓肿,如脊柱结核,可能出现流注脓肿,出现包块,有时表现为非常硬。
语音时长 02:14

2021-09-29

69727次收听

02:24
化疗一次比一次难受吗
随着化疗周期延长,化疗反应一次比一次重,这属于正常现象。化疗药通常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副作用,比如胃肠道会造成恶心、呕吐、厌食、食欲不振等;对于造血系统,化疗可能会造成骨髓系统抑制,如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等;也会造成肝肾功能的损伤,如转氨酶升高等。根据化疗药物不同,化疗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不同。一般化疗是两周期,两周或者三周做一次。通常这些副作用在化疗结束以后会持续几天,到下一次化疗之前可能会减轻或者消失。一般在做第一次、第二次的时候化疗反应可能会比较轻,第三、第四,有的在第五、第六以后,化疗反应会逐渐一次比一次重,这就是化疗累积的毒副作用。
01:52
肿瘤患者康复期间如何调理
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进食适量糖类,补充热量;饮食尽量多样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在饮食方面,由于肿瘤患者体质较正常人要虚弱很多,肠胃功能也不够强健。一、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二、进食适量糖类,补充热量,如蜂蜜、米、面等含糖丰富的食物。三、饮食应尽量多样化,保证营养丰富。药物调理方面,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16.2人参皂苷Rh2等能够增强免疫力的药物,能够提高患者平时的抗病能力,减少其它疾病的发生,对身体的恢复也有很好的帮助。
放疗发展历程
放疗发展100多年,经历了坦荡而艰辛的历程。最早的放疗是伦琴发现X线,居里发现镭就开始,1895年到1898年就开始了放疗。放疗是火箭军,那么这个时候的放疗只相当于当时的地雷和手雷,这个时代叫初级放疗。经历了50多年到第二阶段就是上世纪50年代,就是常规放疗,这个时候出现了钴炮、钴-60治疗机、直线加速器,相当于火炮,我们的炮弹可以打出去,乌烟瘴气、云山雾罩。但是由于当时的定位精度不高、能量强度不大,所以它只能作为打仗的辅助武器。就像我们打仗,火炮先掩护,陆军再杀,所以这个时代放疗仍然是经历一个辅助的地位,相当于跑龙套。第三个阶段就是现代放疗,精准放疗。也近20多年到现在发展到精准放疗。第一,影像得到提升。第二,它的能量聚焦得到提高。第三,它的装备能够定位精准。第四,它摧毁肿瘤能力增强。所以这就达到了经过了100多年的这样一个三个阶段的发展。所以放疗的今天从地雷、手雷、手榴弹、火炮到今天的火箭。所以放疗成为以前的炮兵,现在成了火箭军,所以是癌症治疗当中的生力军,而且在主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语音时长 01:53

2020-07-17

60126次收听

放疗一个疗程多少天
放疗一个疗程,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它体积的大小,最短一个疗程可以3天,最长可能要35甚至45天,还有的7周,49天。所以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肿瘤和不同的分期,这个疗程不一样。像一个肺癌,早期肺癌只有3公分,是周边形,它三次就可以完成,多的10次。鼻咽癌就需要7周,每周5次,共35次,加上礼拜六、礼拜天,共49天,将近一个半月,这是鼻咽癌。还有一些肿瘤,有的10次,有的15次,根据不同的部位要求,剂量的大小、疗程的长短是创新方案的重要关键,应该是次数越少。疗程一短,经济实惠,病人成本消费,还有医疗装备的成本都会降低。所以放疗真正的先进所在是方案创新,是模式改变,需要把剂量缩短,把单次量提大,但是不是所有的病人和所有的部位都允许用这种短疗程。有的部位它就不能提高单次量,鼻咽部、食管癌这些是一种串行器官,都需要长期小剂量慢慢实行。像实质器官,肝、肺、胰腺、肾脏等等这些器官就可以短疗程,大剂量完成。它可以实现“刀”的功能,短期完成治疗。然后疗效好、时间短,而且副作用轻。所以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肿瘤,疗程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语音时长 01:38

2020-07-17

51929次收听

早期诊断肿瘤的方法
我们经常讲癌症的真正的防治关键就是早期发现,所以早期发现是肿瘤治疗进展最好的方法。早期诊断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群体,女性现在两癌的筛查,早期乳腺癌,自身体检、初诊。在定期的洗澡,自我摸一摸,学会初诊,像宫颈癌,定期的筛查作为刮片,内脏的很多器官的早期,有肿瘤标志物,一到体检的时候加一个项目叫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像肝癌早期的可能会出现甲胎蛋白高,老年的前列腺,有PSA高,当然更多的肺癌是第一高发,男女都是发病最高的肿瘤,很早期它也没有症状和体征,第一就要CT筛查。对一些抽烟或者四五十岁,或者家里有高发肺癌的群体,定期作为一个CT筛查。还有一些群体,像消化道肿瘤、家族高发的息肉病,或者有家里有结直肠癌的病史群体,定期做一些胃肠镜,做检查,所以早期筛查发现是关键。早期检查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部位,检查的针对性要强,频率要高,所以手段多,但是在于我们要注重选择,加强检查的方法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那么注重筛查、早期发现是我们癌症治疗的最大进展。
语音时长 01:53

2020-05-08

50618次收听

02:30
肿瘤放疗是怎么回事
放疗放射线有两种,一种是诊断,放射诊断科,像透视机、CT机,都是用核素、核能量,通过一定的方式把组织密度显示出来,成像做诊断,放射治疗把能量提的更高,强度更大。原理是通过射线的强度,把肿瘤组织或者细胞杀掉,这是它的原理。肿瘤杀掉的前提因素有:一、把能量聚焦,放在肿瘤局部位置,虽然是核武器的聚焦,是放疗的原理,就把能量聚集在一起。二、精准投放到肿瘤上,需要影像技术。三、精准聚焦到肿瘤计算机计算,还有一系列的装置,要固定然后再把头放到肿瘤上,需要固定,要计算,要机器释放能量,原理是能量聚焦,但是实现的方法是高科技的,非常复杂。所以能量的聚焦是放疗,通过核能量把细胞烧掉,所以要精准的诊断,精确的诊断、精准的定位、精确的计算,最后还要精准的制造,全流程都带有精致,最后把肿瘤杀灭。
颅内外沟通肿瘤是什么病
颅内外沟通肿瘤是一种相对来说发生概率比较小一些的疾病,因为颅内外其实是相通的,如果出现了肿瘤组织,就容易出现颅内外沟通肿瘤,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相对少见的肿瘤,病理类型繁多,以恶性肿瘤多见,患者是需要进行治疗的,比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肿瘤患者饮食有哪些忌口
肿瘤的类型有很多,患者需要根据得病的原因来选择不适合自己吃的食物。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不要吃油腻的食物,也不要进食烟酒,可以避免病情的恶化。同时在治疗前后,吃一些富含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食物,更有利于病情。
02:26
CA125是什么
CA125是来源于胚胎发育期体腔上皮,在正常卵巢组织中不存在,最常见于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的血清中,诊断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所以CA125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主要针对的是卵巢。CA125最重要的是连续检测,如果不同时期内连续检测结果不断升高,提示有癌症的发生;但是不建议用一次的检测结果作为肿瘤发生的诊断,因为在应用过程中,也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月经周期、子宫肌瘤;此外,肝癌、肺癌等其他癌症也可能会有CA125升高。所以,CA125需要和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
放疗化疗病人注意事项
放化疗病人的术后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为胃肠道的不适,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第二为溃疡的发生,例如:口腔溃疡、消化道溃疡引起的疼痛;第三是大多患者会出现脱发;第四为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故化疗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等。
语音时长 01:14

2018-09-14

52927次收听

01:22
化疗期间食物吃什么好
化疗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在化疗期间,药物对消化道的影响会比较大,病人可以出现消化和吸收功能减退的情况,进食量会下降,患者可以出现食欲不佳的症状,会有消瘦、乏力,甚至是贫血症状的出现,需要积极补充营养。化疗期间,建议病人以高蛋白、低脂以及高维生素饮食为主,比如牛奶、鸡蛋、肉类,能够很好的补充人体所缺乏的蛋白质以及钙质。患者也可以吃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以及水果,保持心情的愉快和舒畅。患者要避免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也要避免吃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这样,就能够补充病人的营养缺陷,维持正常的身体状态,从而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完成化疗的过程。除此之外,患者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运动,能够很好的增强体质。
肿瘤标志物检测正常值
肿瘤类的疾病有很多人,而它出现在大家身体上,会为患者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只有治疗的够及时,患者的身体才不会被疾病所困扰。肿瘤标志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诊断肿瘤的检查方法,通过正常值可以大概的了解病人的情况,更好的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
化疗后味觉要多久恢复
癌症患者失去味觉,是常见的现象,经过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有部分癌症患者不需治疗,也能慢慢恢复味觉,而其他人可酌情服用健脾、养胃、清热解毒的药物。肿瘤患者还可以选择相应的食物,加速味觉的恢复。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治疗新思路
肿瘤免疫逃逸(Tumorescape)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当体内出现恶变细胞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通过免疫机制特异地清除这些“非己”细胞,抵御肿瘤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