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什么病,严重吗
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起的异常组织,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但部分类型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肠息肉的严重程度与其病理类型、大小、数量等因素有关,主要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
1、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与慢性炎症刺激或黏膜损伤修复有关,炎性息肉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患者,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和息肉样增生。增生性息肉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极少发生恶变。这类息肉生长缓慢,可通过定期肠镜监测,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需控制原发炎症。
2、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组织学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绒毛状腺瘤恶变概率较高,直径超过2厘米的腺瘤恶变风险显著增加。腺瘤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肠镜下可见表面分叶或糜烂。发现后需及时内镜下切除,术后每1-3年复查肠镜。
3、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青少年期即出现数百枚息肉遍布结直肠,40岁前癌变概率极高。患者可能伴有腹痛、腹泻及消瘦,部分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等肠外表现。需进行APC基因检测确诊,建议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术后定期监测十二指肠和回肠储袋。
4、锯齿状息肉
锯齿状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腺瘤等类型,部分通过甲基化途径进展为结肠癌。无蒂锯齿状腺瘤好发于近端结肠,内镜下难以识别,可能表现为黏膜轻微隆起或颜色改变。这类息肉需完整切除并增加随访频率,伴有BRAF基因突变者需更密切监测。
5、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直肠,属于错构瘤性息肉,通常单发且带蒂,可能自行脱落。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便血,少数患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肠道旋转不良。多数可通过肠镜摘除,但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需排查全消化道息肉并长期随访。
肠息肉患者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规律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吸烟者需立即戒烟。术后患者需按医嘱定期复查肠镜,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预防腺瘤复发有帮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