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药食同源”同时又说“是药三分毒”呢
“药食同源”与“是药三分毒”看似矛盾,实则分别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与药物的潜在风险,两者本质统一于中医对物质属性的辩证认知。
一、药食同源的内涵
中医认为部分食物兼具药物特性,如生姜驱寒、山药健脾,这类物质在安全剂量下可长期食用以调节体质。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的“五谷为养”,强调日常饮食对健康的维护作用。典型药食同源物质需符合三项标准:无明显毒性、具有明确功效成分、适合普通人群常规摄入。
二、三分毒的来源
药物毒性指其偏性对机体的干预强度,如大黄泻下、附子温阳,超量使用会破坏阴阳平衡。现代药理学证实,药物活性成分在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间存在狭窄窗口,例如乌头碱治疗风湿的剂量与致心律失常剂量仅差3-5倍。这种特性决定药物必须严格遵循辨证使用原则。
三、剂量决定属性
同一物质因用量差异可表现为食物或药物属性。以薏苡仁为例,每日30克以内属于利湿食材,超60克则显现利尿药物的副作用。2018版药食同源目录明确标注了83种物质的食用限量,如丁香每日摄入不宜超过3克,超出即可能损伤胃黏膜。
四、应用场景差异
药食同源适用于亚健康调理,如枸杞泡水改善眼疲劳;而药物治疗针对明确病理状态,如使用黄连素片治疗细菌性痢疾。前者作用温和需长期积累,后者见效快但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国家批准的药食同源物质均经过毒理学验证,其风险远低于化学药品。
五、现代科学验证
研究发现葛根素既有降血压作用又可能导致肝酶升高,印证了传统认知。药典规定葛根药用剂量为9-15克/日,而作为食品原料时建议不超过5克/日。这种剂量依赖性效应说明,物质的安全性取决于使用目的与管控标准。
日常选择药食同源物品时,应参考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药食两用物质目录,避免自行超量使用。特殊体质者需咨询中医师,孕妇禁用当归、红花等活血类物质。保存时注意防潮防蛀,如发现霉变立即丢弃。合理利用药食同源特性,可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但出现明确疾病症状仍需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什么是药物过敏
- 2 遇到药物过敏该怎么办
- 3 对药物过敏有哪些症状
- 4 药物过敏怎么办
- 5 药物过敏的表现
- 6 药物过敏传染吗
- 7 如何应对药物过敏
- 8 什么是药物过敏皮疹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