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肠炎症状及治疗
小儿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可通过饮食调整、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益生菌调节、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饮食调整
急性期需采用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牛奶等可能加重腹泻的食物。缓解期逐步过渡至低纤维软食,少量多餐补充丢失的营养素。严重营养不良患儿可能需要肠内营养支持。
2、补液治疗
频繁腹泻易导致脱水,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散Ⅲ,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需根据患儿体重、尿量动态调整,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监测。
3、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结肠炎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伪膜性肠炎需用万古霉素口服溶液。使用抗生素期间需观察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避免菌群失调加重症状。
4、益生菌调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修复肠道微生态。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疗程一般持续2-4周。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短暂腹胀等不适,通常可自行缓解。
5、免疫抑制剂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患儿可能需要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控制炎症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注意观察有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患儿日常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腹泻后及时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尿布疹。恢复期适当补充含锌食物促进肠黏膜修复,如瘦肉末、蛋黄等。家长应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所有治疗均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