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作用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等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气血瘀滞、阳气虚弱等多种情况。
1、温经散寒
艾灸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经络穴位,能够驱散体内寒邪,改善因寒凝导致的各种疼痛症状。对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冷痛、胃脘冷痛、痛经等均有缓解作用。常用穴位包括关元穴、足三里穴等,可配合艾条悬灸或隔姜灸等方法。
2、行气通络
艾灸的热力能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瘀堵。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局部肿胀、麻木、功能障碍等症状具有改善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病症,常选取阿是穴或局部压痛点施灸,有助于消除局部炎症反应。
3、扶阳固脱
艾灸具有温补元阳的作用,适用于阳气虚脱的危急情况。对于久病体虚、大汗亡阳、四肢厥冷等阳气衰微症状,通过艾灸神阙穴、气海穴等可回阳救逆。现代研究显示艾灸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4、升阳举陷
艾灸的温升特性可改善中气下陷症状。对于胃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病症,通过艾灸百会穴、中脘穴等穴位能升提阳气。施灸时多采用温和灸或雀啄灸法,需长期坚持才能获得稳固疗效。
5、防病保健
定期艾灸足三里、关元等保健穴位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艾灸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亚健康状态,对于易感冒、疲劳综合征、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有调理作用。保健灸建议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钟为宜。
进行艾灸时需注意选择质量合格的艾条,施灸过程中保持适当距离防止烫伤。体质阴虚火旺、高热患者及孕妇腹部腰骶部应慎用。艾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适当饮用温水促进代谢。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艾灸方案,配合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以增强疗效。初次艾灸者应从短时间、小剂量开始,逐步适应温热刺激。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