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应该要注意什么
骨折后需要注意制动固定、营养补充、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和康复训练。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或病理性因素引起,需根据损伤程度采取针对性护理。
1、制动固定
骨折后首要措施是限制患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借助拐杖或轮椅减少负重。石膏或支具固定期间,需保持固定装置干燥清洁,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若出现皮肤发紫、麻木需及时就医调整松紧度。
2、营养补充
每日需摄入足够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如牛奶、豆腐、西蓝花等食物。蛋白质补充有助于软组织修复,可适量食用鱼肉、鸡蛋。避免高盐饮食和过量咖啡因,防止钙流失。吸烟饮酒会延缓愈合,骨折期间应严格戒除。
3、疼痛管理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疼痛,但须避免长期服用。冷敷能减轻肿胀,伤后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胀痛。
4、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进行踝泵运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开放性骨折要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老年患者需监测心肺功能,预防坠积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
5、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装置后,应在康复师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采用被动牵拉,后期增加抗阻练习。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荷,适合早期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后期可通过骑自行车、游泳等低冲击运动重建肌力。
骨折恢复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乳制品、深绿色蔬菜摄入。保证每日晒太阳15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再骨折。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愈合进度,若3个月后仍存在异常活动或疼痛,需考虑延迟愈合可能。心理上需保持耐心,多数单纯骨折在正确护理下6-8周可达到临床愈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