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因细菌感染引发的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耳痛、耳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化脓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类型。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起病急骤,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患者会出现剧烈耳痛、耳闷胀感,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鼓膜穿孔后可出现耳道流脓,此时耳痛反而减轻。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控制感染,同时配合鼻腔减充血剂改善咽鼓管功能。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所致,病程超过3个月。主要表现为长期耳流脓、听力下降,脓液可呈黏液性或脓性。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导致鼓膜穿孔、听骨链破坏等并发症。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等局部用药,必要时需行鼓室成形术等手术治疗。
3、发病原因
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婴幼儿因咽鼓管短平直,更易发生中耳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疾病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游泳、呛奶等可使病原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4、临床表现
化脓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耳痛、耳流脓和听力下降。急性期耳痛剧烈,呈搏动性,可放射至同侧头部。鼓膜穿孔后耳痛减轻,但会出现耳道流脓。慢性期以耳流脓和听力下降为主,脓液可伴有臭味。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眩晕等症状。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
5、诊断治疗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耳镜检查及听力检查。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膨隆或穿孔。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和恢复听力。急性期需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慢性期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对于反复发作或伴有胆脂瘤者,需考虑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用力擤鼻、保持耳道干燥等。
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注意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污水进入耳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慢性期患者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规范用药。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婴幼儿喂奶时应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呛奶。游泳时可使用专用耳塞防止进水。出现耳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听力损害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