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跛行及其鉴别
间歇性跛行是指行走时因下肢肌肉缺血导致的疼痛或无力感,需短暂休息缓解,常见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腰椎管狭窄等疾病。鉴别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评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间歇性跛行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减少引发肌肉缺血。典型表现为行走固定距离后小腿疼痛,休息后缓解。伴随症状包括下肢发凉、皮肤苍白或发绀。可通过踝肱指数检测、血管超声或CT血管造影确诊。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西洛他唑片等药物改善循环,严重者需行血管介入或旁路移植术。
腰椎管狭窄也可引起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因椎管狭窄压迫神经根导致下肢疼痛或麻木。症状多呈双侧性,行走或站立时加重,弯腰或坐位时减轻。常伴腰部疼痛、下肢感觉异常。需通过腰椎MRI或CT明确诊断。轻症可通过物理治疗、硬膜外注射缓解,重症需行椎管减压手术。需注意与血管性跛行鉴别,后者疼痛更局限于小腿且与体位无关。
间歇性跛行患者应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久坐或长时间行走。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规律进行步行训练可促进侧支循环形成,但需在疼痛阈值内进行。下肢保暖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静息痛,须及时就医排除急性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