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胆红素高引起的吗
黄疸通常是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的产物,当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
胆红素代谢异常是黄疸发生的核心机制。健康状态下,衰老红细胞被脾脏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经肝脏转化为间接胆红素,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最终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当红细胞破坏过多、肝细胞功能受损或胆道排泄障碍时,胆红素在血液中蓄积。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肉眼可见黄疸表现。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此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细胞性黄疸多由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表现为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梗阻性黄疸则因胆管结石、肿瘤压迫等使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
少数情况下黄疸可能与胆红素代谢无关。胡萝卜素血症患者因过量摄入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会出现皮肤黄染但巩膜不黄的特征。某些药物如阿的平也可导致皮肤染色。假性黄疸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检测结果通常在正常范围内,需通过病史采集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出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影像学等,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饮酒、慎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适当日光照射帮助消退,但病理性黄疸需立即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