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是什么
假膜性肠炎是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发热。假膜性肠炎通常与抗生素使用、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或休克。
假膜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是艰难梭菌,这种细菌在健康人群中通常不会引发疾病,但在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过度繁殖并产生毒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常见诱因,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为艰难梭菌创造生长条件。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术后人群更易发病。典型症状包括水样腹泻每日可达10次以上,粪便可能带有黏液或血液,伴随腹部绞痛和低热。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测艰难梭菌毒素或核酸是确诊依据。结肠镜检查可见特征性黄色假膜附着于肠黏膜。治疗需停用相关抗生素并选用针对艰难梭菌的甲硝唑或万古霉素。重症患者需要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等。
假膜性肠炎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饮食宜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日常需注意手卫生,尤其是接触患者排泄物后要彻底洗手。出现持续腹泻或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老年患者及有基础疾病者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