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积液一定要抽吗
中耳积液不一定要抽,多数情况下可通过药物或观察处理,少数情况需穿刺抽液。中耳积液可能与感冒、鼻窦炎、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建议根据医生评估选择治疗方案。
中耳积液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通常由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咽鼓管阻塞导致。积液较稀薄且无感染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鼻喷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配合口服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积液排出。部分患者可自行吸收,观察1-3个月期间需定期复查耳内镜。若伴随听力下降,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此阶段家长需避免让孩子用力擤鼻,哺乳期婴儿应保持半竖立姿势喂奶。
当积液黏稠呈胶冻状或持续超过3个月时,可能发展为分泌性中耳炎。耳鼻喉科医生会评估鼓室压图显示B型曲线,或通过耳内镜发现鼓膜内陷、液平面。此时需考虑鼓膜穿刺抽液,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解决机械性阻塞。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能需放置鼓室通气管改善中耳通气。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2周,避免游泳或潜水,防止继发感染。特殊情况下如胆固醇肉芽肿或中耳胆脂瘤,则需结合CT检查决定是否行乳突根治术。
日常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做吞咽动作平衡中耳压力。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用力过猛。若出现耳闷胀感持续不缓解、听力骤降或耳痛发热,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哺乳期母亲需注意喂养姿势,避免婴儿平躺喝奶增加反流风险。急性期可用热毛巾敷耳周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自行使用滴耳液或掏挖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