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如何缓解疼痛
急性胃肠炎可通过热敷腹部、补充电解质、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疼痛。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应激反应、消化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热敷腹部
用40℃左右热水袋热敷上腹部,每次持续15-20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减轻阵发性绞痛症状。注意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皮肤烫伤,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需由家属协助控制温度。
2、补充电解质
口服补液盐散或饮用淡盐水、米汤等,每10-15分钟补充50-100毫升液体。腹泻呕吐会导致钠、钾等电解质大量流失,及时补充能预防脱水并调节肠道渗透压。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肠。
3、调整饮食
发病初期禁食4-6小时后,逐步尝试米粥、面条等低渣流食。选择低脂、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能减少胃肠负担,缓解疼痛。忌食辛辣刺激、生冷及乳制品,症状缓解后2-3天再恢复正常饮食。
4、药物治疗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消旋山莨菪碱片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平衡。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细菌性感染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5、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诊。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细菌性胃肠炎可能需诺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治疗。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病情变化快,建议早期医疗干预。
症状缓解后应继续1-2周清淡饮食,避免过早摄入油腻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生熟食材分开处理。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帮助黏膜修复,保持充足休息。若反复发作需排查慢性胃肠疾病,必要时进行胃镜或肠镜检查。日常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生冷食物摄入可降低复发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