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红景天的副作用

58874次浏览

红景天是生长在高原地带的一种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很多人也都愿意用红景天来保健养生,维持身体健康,不过再好的东西也会有副作用,红景天也不例外,那么红景天的副作用有哪些?服用红景天要注意什么?

一、红景天的副作用
  1、导致过敏
  红景天虽然是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材,但它也含有多种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当中有不少都是天然过敏原,很多的人服用之后会出现过敏反应,皮肤会起红疹,还会伴随失眠和心悸等症状。所以过敏体质的人以及有过敏症状的人不能够服用红景天。
  2、孕妇服用红景天会导致子宫收缩
  红景天具有很强的活血功效,怀孕之后的女性是不能够服用的,如果她们服用了红景天,会导致子宫收缩,出现胎动不安的情况,严重了还有可能会导致流产。
  3、肠胃不适
  红景天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会引起肠胃不适,不过这种症状比较少见,而且和服用红景天的方法以及服用的人群有关。如果是肠胃特别不好的人,服用了红景天之后可能会出现这种症状。

二、服用红景天的注意事项
  1、单独冲泡
  如果说将红景天当作茶来冲泡,那么一定要单独冲泡,不要和其他的茶搭配,否则可能会影响到红景天的功效,甚至还有可能会带来相反的作用,对人体健康不利。
  2、不能过量服用
  红景天虽然很好,对人体健康也有好处,但是服用的时候一定要适量,如果说过量服用了红景天,可能会导致失眠心悸等不良的症状,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3、感冒发烧不能服用
  感冒发烧的人是不能够服用红景天的,因为感冒发烧说明体内有炎症,而红景天具有补气的效果,体内炎症没有消退,在服用补气的中药材,会导致症状加重。

相关推荐

02:20
胃火旺盛怎么办
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建议胃火旺盛人群在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莲藕、百合、菠菜、青菜、芹菜等蔬菜,重者可服用复方鲜石斛颗粒、清胃散、导赤散等清胃火的中成药。复方鲜石斛颗粒由鲜石斛、三七、葛根三味纯中药构成,具有滋胃阴、降胃火、生胃津、消胃炎等诸多功效,对于胃火上亢引起的口干、口臭、口苦、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口腔溃疡、面部起痘痘和胃火下行引起的大便秘结,小便发黄等症候群,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中医养生包括什么方面
中医养生包括两方面,一是情志,保持乐观心态,二是适当的运动、合理的膳食。中医在《黄帝内经》就讲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要饮食有规律,起居有常,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心态平和,顺其自然,坚持锻炼。“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年半百而衰也。”现在很多人都半百而衰,比如四五十岁就去世了,就是违背了自然生活的规律,如经常熬夜、酗酒,起居没有规律。
语音时长 02:43

2021-12-30

63529次收听

大便不成形是湿气重症状吗
大便不成形和湿气有一定的关系。正常的大便肯定是成形的,颜色是棕黄的,不能有太多的黑色,类似于香蕉状的这样的一个大便,把作为一个最正常的大便。如果是一次偶尔的便溏可能吃的什么不洁的食物导致,长期大便稀溏的现象,就视同为一种病理现象。大便稀溏跟湿气是有关联,因为脾气亏损导致湿浊中焦,湿浊中焦、脾胃功能障碍,有时候传运不畅,传运不达,也会出现脾气稀溏的现象,所以便溏跟湿气有关联,但是不是绝对一定有关联。
语音时长 01:39

2021-12-30

56427次收听

03:34
湿气重,祛湿气的好办法有哪些
如果体内湿气重,要祛湿气,就要进行综合的调理。一、居住的环境要避免潮湿、阴冷,要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二、多吃具有健脾利湿的食物。少吃油腻、过甜、过冷的食物三、加强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促进水分代谢。四、健脾,可选择较方便,使用安全的中成药,如参苓健脾胃颗粒。五、拔罐。祛湿的效果较理想,也无副作用。六、刮痧。可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身体散热、祛湿。七、热水泡脚。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达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身体出汗是什么情况
身体出汗包括一种健康的出汗,生理状态下的出汗,同时包括病理状态下的出汗。生理状态下的出汗,往往体内热量过多,体温升高的过快,比如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或者在周围气温比较高的特殊环境,由于周围的温度比较高,身体就会通过出汗来散发体内过多的热量,来保护身体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维持身体健康状态,这种出汗是一种正常的出汗。另外,像一些疾病状态,比如甲亢,由于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使身体的代谢亢进,也会出现身体的出汗的情况。另外,像一些疾病的严重状态,像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休克状态,身体也会出汗,这种情况往往是身体比较虚弱,出汗汗液是凉的,同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神志的障碍,出现神志的模糊、嗜睡,这种情况表示一种疾病病情严重,需要紧急的抢救的状态。一般情况来讲,出汗如果是热汗,往往是一种健康的生理的状态,或者是疾病状态,但是不是很严重,如果身体出现凉汗,往往预示着疾病的严重状态。
语音时长 02:15

2021-11-05

59625次收听

气虚出汗严重应该吃什么药
气虚的时候,皮肤致密功能就会下降,皮肤就会疏松,汗腺就容易张开,尤其是稍一活动,风一吹,汗腺就张开,就会出汗。还有全身的乏力、气短,一活动气短就更加明显。另外身体抵抗力下降、易感冒,或长期食欲下降、大便不成形、大便溏软等症状。气虚出汗比较多的时候,要用补气药物,成药有玉屏风散,吃了药以后,外表的皮肤就像加了个屏风一样,玉石是比较珍贵的意思,加了一道屏风以后,就不会再出汗,由防风、黄芪这一类的药物来组成。气虚出汗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等这一类补气的药物治疗就可以。
语音时长 02:19

2021-09-29

88512次收听

湿气重会导致肥胖吗
湿气重由于饮食习惯不良,身体代谢能力不强,易引起肥胖。
02:49
手心冒汗怎么回事
手心冒汗是由神经系统支配,是交感神经兴奋以后引起局部的出汗。手心冒汗是不对称性的发汗,唯独手心部位出汗,全身别的地方不出汗。手足心出汗如果程度比较轻,不见得是病理的状态。出汗是和人的体质还有内分泌紊乱有一定的关系。手足出汗如果比较重,可以用中医做调理,可以调理阴阳,滋阴清热或去湿的去治疗,效果非常好。另外足手出汗是非全身的局部出汗,出现以后可以酌情的去处理。
秋乏的原因
秋乏的原因,首先是季节交替的原因,每个解决交替之际,往往都是人体最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时候;其次,有可能是饮食所诱发的,比如过度节食的行为就是一个因素;最后,盲目进补也会导致秋乏这种情况的发生。
去湿气食物
去湿气食物有薏米、赤小豆、茯苓、淮山药、党参等。可以用薏米煮粥,淮山药煲汤,均有祛除湿气的作用。薏米和赤小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利尿除湿。二、赤小豆、党参作为煲汤的材料,煲成粥或者是煮水喝,可利尿除湿,对水肿者尤其有效。以上的两种方法有利尿的作用,尿多者不宜食用。三、清淡适量,均衡饮食,忌肥甘厚味、甜味、油炸、生冷、冰品或凉性的蔬果。
语音时长 01:33

2019-09-04

63806次收听

02:04
胃疼吃什么药
胃疼可以吃奥美拉唑、硫糖铝等一系列针对性的药物。胃疼一定要区分引起胃疼的原因,如果胃疼由天气的变化,情绪的变化,以及摄入不合适的食物引起,这时应该先把天气、情绪、饮食等干扰因素去除掉。在临床当中,胃疼包括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以及消化不良这些常见疾病,要针对疾病去采用药物治疗。一、可以选用非常多见的奥美拉唑,这种制酸药可以帮助控制胃酸的分泌,能有效地缓解胃疼的症状二、如果胃疼的症状不是很严重,可以用黏膜保护剂,比如硫糖铝之类的药物,能够阻止外源性、入侵性的食物对胃造成不好的影响。
02:13
中医体质分类
中医体质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体质判定标准,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平和质主要以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特禀质以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临床中很多时候某个个体会存在各种体质相兼的情况,所以在养生保健时一定要先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分析,得出正确的体质后,再进行个体化的体质调养和养生保健。
大青叶的功效与作用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是听过大青叶的,其实大青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中药药材,大青叶拥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在平时人们经常喝的中药中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大青叶的其他功效也是比较多的,那么大青叶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一起了解一下吧。
炒白芍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炒白芍的功效与作用有镇痛、保护肝脏、保护胃肠道、养血止痛、缓解痉挛等。
提高中医内科临床疗效的难点和对策
传统中医药学,根源于华夏悠久昌盛的文化,以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延绵发展至今而历久不衰。近几十年来,在当今世界回归自然,从自然植物、矿物中寻求有效防治疾病的药物之际,中医药学因其广阔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自然药物资源,引起世人的关注。传统中医学将人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部分,其生理病理的变化顺从着自然界阴阳变化、气机氤氲升降的规律。治病的主要途径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因诊断出“病”,通过四诊合参,思辨归纳出“证”(机体某个特定时空的阴阳失平衡状态),采用自然药物的阴阳属性(寒热、升降、润燥等)去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整体辨病辩证结合诊疗的模式至今仍显示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普及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传统中医学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医学面前逐渐减少或失去了某些治疗方面的优势,如结核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甚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其降低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优势也被现代医学的溶栓治疗和介入性治疗措施平分秋色。因此,如何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继续保持和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临床优势,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