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败血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也可由真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导致,常见诱因包括皮肤黏膜破损、免疫力低下、侵入性医疗操作等,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发展为脓毒症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病原体感染
细菌是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可通过伤口、呼吸道或泌尿系统进入血液。真菌性败血症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者。病毒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相对少见,但免疫缺陷患者需警惕。病原体释放的内毒素或外毒素会触发全身炎症级联反应。
2、皮肤屏障破坏
烧伤、创伤、手术切口或静脉导管留置等导致皮肤完整性受损时,病原体可直接侵入血流。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压疮等慢性伤口更易继发感染。新生儿因皮肤薄嫩、脐部未完全愈合,发生败血症的概率较高。保持伤口清洁消毒、规范无菌操作可降低风险。
3、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会削弱免疫防御功能。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吞噬能力下降。老年人、婴幼儿及营养不良群体也属于高危人群。这类患者感染后更易进展为败血症,需加强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

4、局部感染扩散
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等局部病灶未及时控制时,病原体可能突破组织屏障进入血流。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等头颈部感染可通过解剖通道蔓延。产妇产褥感染、胆道梗阻合并胆管炎等特殊部位感染也需警惕败血症可能。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是关键。
5、医源性因素
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将体表定植菌带入血管。呼吸机使用不当可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继而导致败血症。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后,耐药菌或条件致病菌可能乘虚而入。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加强器械消毒可减少此类风险。

败血症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流质饮食以补充消耗。监测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恢复期可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和肢体活动,但须避免剧烈运动。所有疑似败血症病例均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日常应注意增强体质,控制慢性病,及时处理感染病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等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关推荐
03:09
02:19
01:57
01:55
0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