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骨髓穿刺一般检查什么
骨髓穿刺主要用于检查造血系统疾病、血液肿瘤、感染性疾病及骨髓转移癌等。骨髓穿刺的检查项目主要有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细胞遗传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病原学检查。
1、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骨髓穿刺的核心项目,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形态及比例。该检查可诊断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造血系统疾病。骨髓涂片染色后能清晰区分原始细胞、粒细胞、红细胞等系列细胞,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分型诊断具有决定性作用。
2、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通过获取骨髓组织块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及纤维化程度。相比细胞学检查,活检能更全面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基质变化及异常细胞浸润情况,对骨髓纤维化、淋巴瘤骨髓浸润等疾病诊断价值更高。活检标本还可进行免疫组化等特殊染色。
3、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主要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采用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该检查能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费城染色体、急性白血病的特定易位等遗传学改变,对疾病分型、预后评估及靶向治疗选择具有指导意义。部分遗传学异常可作为微小残留病监测的标志。
4、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PCR、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特定基因突变或融合基因。例如JAK2V617F突变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BCR-ABL融合基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监测作用。这些检查具有高度特异性,可用于疾病确诊、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
5、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针对感染性疾病,通过骨髓培养、特殊染色或分子检测寻找病原体证据。该检查对不明原因发热、血细胞减少伴感染症状的患者尤为重要,可诊断结核杆菌、利什曼原虫、组织胞浆菌等特殊感染。骨髓培养阳性率常高于外周血培养。
骨髓穿刺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穿刺后3天内观察有无局部出血、肿胀或发热等感染迹象。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有助于骨髓造血功能恢复。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