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怎么检查
放射性肺炎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诊断,常用检查方式有胸部X线、胸部CT、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血液检查等。
胸部X线是放射性肺炎的基础筛查手段,可显示肺部斑片状或磨玻璃样阴影,多分布于放射野对应的肺区域。早期可能仅见轻微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实变影。该方法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适合初步评估。
胸部CT具有更高分辨率,能清晰显示早期细微病变,尤其是高分辨率CT可识别特征性的磨玻璃样改变和网格状影。CT检查有助于判断病变范围、评估纤维化程度,对鉴别放射性肺炎与其他肺部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增强CT还能观察血管受累情况。
肺功能检查可发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肺总量和弥散功能下降。一氧化碳弥散量检测对评估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较敏感。该检查能量化肺功能损害程度,但无法特异性诊断放射性肺炎。
支气管肺泡灌洗通过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胞学分析,典型表现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灌洗液可进行微生物培养排除感染,同时检测炎症因子水平辅助判断病情活动度。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检测,可反映全身炎症状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轻度升高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如KL-6、SP-D等对疾病监测有一定意义,但临床普及度有限。
放射性肺炎检查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适量补充维生素A、C、E等抗氧化营养素。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若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复诊,遵医嘱定期复查胸部影像。治疗期间可进行适度呼吸功能锻炼,但需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长期随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