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母乳性黄疸会不会反复

发布时间:2019-03-0453788次浏览

在婴儿黄疸期间,如果宝妈暂时停喂母乳三天左右时间,黄疸就会明显减轻,其肌体胆红素水平下降大约50%左右,如果再采用母乳喂养,黄疸就不一定出现了,那么有些妈妈们就问了,母乳性黄疸会不会反复?

母乳性黄疸会不会反复
  母乳性黄疸可能出现黄疸反复。随着母乳喂养率在大幅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生率也在增高,已达到20%至30%左右。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状之一,此病预后极其良好,只有严重患儿才需要住院治疗,而为了进行母乳喂养妈妈们要重视。
  很多家长们担忧母乳性黄疸会不会出现反复,其实黄疸不退,肌体胆红素水平就不会下降,但母乳性黄疸不会给宝宝带来肌体伤害,但总是反复的话,妈妈们也很担心。而母乳性黄疸是会反复的,但不可怕。

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之后,妈妈们停止哺乳之后,3至5天黄疸就会消退,而妈妈们重新喂奶之后,黄疸还会出现,此时也不用操心了,在继续喂母乳之后,其症状是很轻微的,过段时间母乳性黄疸就会很快消退了。

母乳性黄疸不会对宝宝造成损害
  在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之后,其预后非常良好,不会出现大的肌体问题,所以大家不要担心此症,就算母乳性黄疸持续时间长点,但很正常,也不必到医院看医生,否则婴儿还可能出现交叉性感染。而母乳性黄疸也不会给宝宝带来危害,但是黄疸如果总是没有消退的话,婴儿胆红素水平过高之时,此情况就要及时就医了。
  母乳性黄疸其实真的不是婴儿多大的问题,只要母乳喂养暂停几天之后,其症状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症状也会消失了,之后的反复也是很轻微的,几天之后就可以自行消失。

相关推荐

吃什么东西可以帮助快速回奶
对于绝大多数妈妈,还是建议要坚持母乳喂养,并且鼓励大家,能够持续坚持到宝宝2岁,最终完成自然离乳,如果有的孕妈妈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必须要在奶水很充足时,完成断奶,仅仅通过食物,可能很难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一般需要通过药物来回奶。在回奶期间要停止哺乳,不要排空乳房,也不要让孩子再吸吮,同时要尽量减少汤水和稀饭的摄入。因为汤水和稀饭,有可能会增加乳汁的分泌,具体回奶的药物,最常见的可以选择口服维生素B6,同时还可以在乳房上敷芒硝来帮助回奶,另外还可以把生麦芽泡水喝。
语音时长 02:35

2021-10-15

64603次收听

01:50
母乳性黄疸需要停母乳吗
母乳性黄疸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停母乳的。母乳性黄疸是预后比较良好的一种黄疸类型,由于母乳中含有一种葡萄醛酸苷酶,这种酶能使已经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胆红素,从肠道进行重吸收。这种黄疸虽然会造成孩子的黄疸增高,但很少会达到造成严重后果的黄疸数值。一个孩子如果确诊是母乳性黄疸,一般都不主张停母乳,可以继续进行母乳喂养。随着孩子生长,母乳分泌越来越多,这种酶就会逐渐减少,黄疸就逐渐减轻甚至就好转了。所以对于母乳性黄疸我们不主张停母乳。
母乳性黄疸能治好吗
母乳性黄疸能治好。母乳性黄疸病情一般都不严重,只需要暂停母乳喂养几天就能好。少数患儿胆红素水平较高,通过药物治疗或光照治疗促进病情痊愈。
母乳性黄疸孩子有何症状
母乳性黄疸与孩子吃母乳有关。母乳性黄疸特征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出现黄疸,可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其他方面都正常,有早发型和晚发型之分。早发型与新生儿峰值时间相似。生理性黄疸出现峰值时间时,母乳性黄疸最高峰值超过生理性黄疸。晚发型也迟发者在生理性黄疸后,黄疸渐趋明显。即母乳性黄疸常在出生后7到14天左右出现。母乳性黄疸、停母乳三天后可看到效果。部分小儿未完全停止母乳,存在间歇哺乳现象,通常在5天到7天左右可看到皮肤黄染程度明显减退。母乳性黄疸小儿治疗时需完全停止母乳喂养,促使小儿自身产生胆红素代谢酶。完全停止母乳喂养小儿,三天后可看到黄疸有明显减退。若想促进母乳性黄疸治愈,需彻底停止母乳喂养,以人工喂养代替,尽快达到临床治愈。
语音时长 02:00

2020-03-24

61179次收听

02:14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非常简单,这种患儿一般没有其他的合并症,是单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出现的黄疸。母乳性黄疸的诊断要除外所有的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在家庭中没法做到把病理性黄疸都逐一去除外,如果孩子的一般情况都比较好,吃奶、大小便都很正常,体重增加也正常。这个时候可以给予停止母乳喂养24到48小时以上,如果三天左右出现黄疸明显的下降好转,黄疸指数的下降,可以诊断母乳性黄疸。但如果孩子一般情况不是很好,吃奶、体重增加也不是很正常,黄疸也比较明显,这种时候还是建议到医院里去由医生来去判断,不要自己在家轻易的给予停止母乳的这种诊断。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停止母乳观察黄疸是否减轻,如果黄疸已经减轻,逐渐的再少量的加起。
02:18
母乳性黄疸症状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孩子只是因为母乳引起的黄疸,不合并有其他的病理性症状,吃奶好、体重增加正常、大便小便正常、眼神灵活、逐物正常,这时一般就是母乳性黄疸。给予停止母乳喂养以后也可以帮助判断,黄疸如果减轻考虑母乳性黄疸。如果黄疸在停止母乳之后减轻,不要太着急的恢复母乳,停止三天左右再逐渐的加量,或者是改用配方奶粉慢慢的加母乳,这样皮肤黄染症状也不会逐渐的加重,也不会再出现,最后恢复母乳喂养都可以。但是在母乳性黄疸发病的过程当中,如果患儿出现吃奶不好、呛咳、发烧,或大便的颜色发生改变,要到医院就诊,考虑为病理性黄疸的可能,积极的治疗。
02:12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点,一般母乳性黄疸分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种。1、早发性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是因为早期妈妈刚生生完宝宝以后,奶水还不是很足;喂养方法不很得当,导致孩子吃奶的量不够足。2、肠肝循环,患儿进食量少,大便在大肠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肝循环就会增加;母乳中本身含有的葡萄糖醛酸苷酶,会使在肠肝循环当中已经变成结合的胆红素,给它分解成未结合胆红素,那么这个未结合胆红素又会被肠肝循环再次循环利用到机体当中,因此就出现黄疸。因此母乳性黄疸主要的是这两个原因,肠肝循环的增加以及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这个酶的增加导致的黄疸。
02:14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首先患儿一般的情况要特别好,没有合并有其他病理性黄疸的表现,比如吃奶差、呕吐、体重下降、体重不增、大便的颜色不正常发白、肝胆区有肿胀肿、特别的腹胀等,单纯母乳喂养生后一周左右出现的这种黄疸,大概可以判断是母乳性黄疸。还有可以做诊断性判断,停止母乳以后,看黄疸是否下降,皮肤的黄染颜色是否下降,黄疸指数是否下降。停母乳一般停48或者是72小时来观察,如果停止到规定的时间之后,确实黄疸的皮肤的颜色减轻很明显,或者黄疸指数下降50%,就可以诊断母乳性黄疸。前提一定不要忘母乳性黄疸一定要除外病理性因素,没有病理性因素的情况下同时停止母乳之后,出现黄疸指数的下降,这个才可以诊断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因为孩子只是因为母乳引起黄疸,不合并有其病理性症状,吃奶好、体重增加正常、大便小便都是正常的、眼神灵活、逐物正常,一般就是母乳性黄疸。给予停止母乳喂养以后,也可以帮助判断,黄疸如果减轻,考虑母乳性黄疸。如果黄疸明显在停止母乳之后减轻了,也不要太特别着急的再恢复母乳,停止三天左右然后再逐渐的加起,或者是改用配方奶粉慢慢的加母乳也可以,皮肤黄染症状也不会逐渐的加重,也不会再出现种的情况,就恢复母乳喂养都可以。但是在母乳性黄疸发病的过程当中,如果患儿出现了吃奶不好、呛咳、发烧,或者是大便的颜色发生改变,或者有其不是很正常的症状出现是要积极就诊的,或者是比如黄疸的颜色又出现了更严重的情况,要积极的就诊,要除外合并了母乳性黄疸之后其病理性黄疸的问题、黄疸的因素。因此母乳性黄疸症状如果没有明显改变,可以在家接着观察,如果症状出现严重的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就诊。
语音时长 01:36

2019-10-23

65886次收听

母乳性黄疸原因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肠肝循环的增加,还有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增加导致。母乳性黄疸分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种。早发性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是因为早期妈妈刚生生完宝宝以后,奶水还不够很足,喂养方法也不很得当,导致孩子吃奶的量不够足,吃奶量很少。一、肠肝循环,就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会增加。大便在大肠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停留的时间延长以后肠肝循环就会增加。二、母乳中本身含有的葡萄糖醛酸苷酶,酶的含量要高一些,酶就会使在肠肝循环当中已经变成结合的胆红素,分解成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又会被肠肝循环再次循环利用到机体当中,因此就出现黄疸。
语音时长 01:35

2019-10-23

53677次收听

怎么判断母乳性黄疸
如何在家里边判断是不是母乳性黄疸?首先就是患儿是母乳喂养,这是肯定的;第二就是一般的情况要特别好,孩子没有合并有其他病理性黄疸的表现,比如说吃奶比较差、呕吐、体重下降、体重不增、大便的颜色不正常发白、肝胆区有肿胀肿、特别的腹胀等等,这些情况都排除之外,单纯母乳喂养生后一周左右出现的这种黄疸,我们大概能可以判断他是母乳性黄疸。那么还有一条就是我们可以做一个诊断性判断,那么就是停止停母乳以后,看他的黄疸是否下降,皮肤的黄染颜色是否下降,黄疸指数是否下降。那么停停母乳一般停48或者是72小时来观察黄疸指数,还有黄疸颜色的下降来判断母乳性黄疸。如果停止到我们规定的时间之后,确实黄疸的皮肤的黄疸也颜色减轻很明显,或者黄疸指数下降50%,我们就可以诊断母乳性黄疸。前提大家一定不要忘了母乳性黄疸一定要除外病理性因素,没有病理性因素的情况下,同时我们停止停了母乳之后,出现我们判断的黄疸指数的下降,这个才可以诊断母乳性黄疸。因此不是也不是特别容易的,在家里一定要注意把病理性因素除外。
语音时长 01:34

2019-10-23

50176次收听

什么叫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其实就是母乳喂养所导致的黄疸。母乳里面含有孕二醇,这种成分会影响到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得胆红素无法正常的排泄,浓度不断升高之后,黄疸就形成了。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并不是很明确,但是根据黄疸发生的时间段可以大致分为早发性、晚发性两种。早发性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的不当,摄入的量不足有一定关系。晚发性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增加有关,常会发生在生后1至2周,可持续大概一个月左右。治疗这类疾病可用常规蓝光照射,如果病情严重的患儿需要进行药物控制。
母乳性黄疸怎么判断
母乳性黄疸如何判断?其实首先可以根据患儿的面色来分辨,黄疸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幼儿的面色发黄、无光泽感,看上去气色非常的不好。如果患儿出现不想吃饭、食欲不振等情况,也有可能是患有母乳性黄疸,重度患者会出现严重腹泻的情况,因此家长需要重视这类问题,一旦出现以上病症表现,就需要就医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是什么
母乳性黄疸就是新生儿在母乳喂养期间里出现的黄疸现象,一般说来母乳性黄疸有早发和迟发两种症状,早发一般在新生儿出生4-5天就出现了,迟发的是在7-14天发生的。这两种情况都是黄疸指数会逐渐的增加,宝宝的皮肤会有明显的变黄,但是一般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会开始降低和缓解了,在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