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性黄疸类型之一,通常与母乳喂养相关,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消退。
1、发生机制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
2、时间特点
多发生于出生后3-5天,持续2-3周,少数可能延续至12周,但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15mg/dL。
3、鉴别诊断
需排除病理性黄疸,如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监测胆红素上升速度及伴随症状。
4、处理原则
继续母乳喂养为主,日光照射辅助,胆红素过高时可短暂暂停母乳,改用配方奶喂养。
建议家长每日观察黄疸变化情况,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若出现嗜睡、拒奶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