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心肌耗氧量剧增及冠状动脉栓塞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后暴露脂质核心,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斑块不稳定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冠脉造影确诊,治疗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后胶原暴露促使血小板黏附,凝血系统激活生成纤维蛋白网,最终堵塞血管腔。血栓形成常伴随D-二聚体升高,需使用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冠状动脉痉挛
血管平滑肌异常收缩导致管腔狭窄,多由吸烟、寒冷刺激诱发。硝酸甘油注射液可缓解痉挛,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能预防发作。
4、心肌耗氧量剧增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且血压升高,冠状动脉供血无法满足需求。这种情况需立即休息并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
5、冠状动脉栓塞
心脏瓣膜赘生物或心房颤动形成的血栓脱落堵塞冠状动脉,多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治疗需联合华法林钠片抗凝和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出现持续性胸痛应立即呼叫急救,避免自行驾车就医。康复期患者需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