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用药物治疗房颤会有什么副作用
长期用药物治疗房颤可能引起出血风险增加、心律失常加重、肝肾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异常、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房颤患者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或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这类药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与影响凝血的食物或药物同服。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胺碘酮片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如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心电图。胺碘酮还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表现为体重异常变化、心率改变,需每3-6个月检查甲状腺功能。
长期服用普罗帕酮片等钠通道阻滞剂可能加重心力衰竭症状,出现下肢水肿或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后可能出现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地高辛片过量易引发恶心呕吐、视觉异常等中毒反应,需监测血药浓度。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经肝肾代谢,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肝肾功能,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或肌酐异常,需每3个月检查肝肾功能。部分患者服用抗凝药物后出现胃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可与食物同服减轻刺激。
房颤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规律监测血压心率,记录心悸发作时间和诱因。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适度有氧活动,如快走或游泳。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出现头晕、呕血、严重皮疹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建议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