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患肠梗阻是怎么引起的
小孩患肠梗阻可能由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肠粘连、蛔虫性肠梗阻、肠扭转等原因引起。肠梗阻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1、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多因肠道蠕动节律紊乱导致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患儿可能出现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等症状。治疗需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解除套叠,常用药物包括开塞露灌肠剂、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
2、先天性肠道畸形
先天性肠道闭锁或狭窄可能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新生儿期即可出现胆汁性呕吐、腹胀等症状。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手术矫正畸形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可配合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胰酶肠溶胶囊等药物辅助恢复。
3、肠粘连
腹腔手术后或腹膜炎引起的肠粘连可能造成肠管扭曲成角,表现为慢性腹痛急性加重伴梗阻症状。轻度粘连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严重者需手术松解粘连,治疗期间可使用四磨汤口服液、多潘立酮混悬液等药物。
4、蛔虫性肠梗阻
肠道蛔虫团块堵塞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患儿常有排虫史或磨牙症状。治疗以驱虫为主,可使用阿苯达唑颗粒、枸橼酸哌嗪糖浆,配合液体石蜡口服缓解梗阻,严重者需手术取虫。
5、肠扭转
肠系膜过长的先天因素或剧烈运动后可能发生肠管扭转,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伴休克症状。需急诊手术复位,术后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预防感染,配合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排便习惯和腹部症状,培养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日常饮食中适量增加膳食纤维,如西蓝花、香蕉等,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对于术后恢复期的患儿,应按医嘱逐步过渡饮食,从流质到半流质再到普食,避免过早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保持适量活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若孩子出现反复腹痛或排便异常,应及时复查排除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