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躁郁症五大症状
躁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的症状,主要有情绪波动大、活动量异常、思维奔逸、睡眠障碍、自我评价极端等表现。躁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需及时就医干预。
1、情绪波动大
躁狂期出现异常兴奋或易怒,可能持续数周,表现为过度愉悦或无故发怒;抑郁期则陷入持续悲伤、绝望,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这种周期性变化是核心特征,常伴随精力水平剧烈波动。情绪转换可能由压力事件诱发,也可能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生。
2、活动量异常
躁狂期活动显著增多,如不停走动、语速加快、同时开展多个项目;抑郁期活动迟缓,连简单洗漱都需极大努力。部分患者会出现冲动行为,如过度消费或危险驾驶,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这种变化常影响社交与职业功能。
3、思维奔逸
躁狂期思维联想加速,表现为语无伦次、话题跳跃,严重时出现妄想;抑郁期思维迟滞,注意力难以集中。部分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如工作记忆下降,可能与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相关。思维内容可能涉及夸大自身能力或过度自责。
4、睡眠障碍
躁狂期睡眠需求锐减却精力充沛,可能连续数日仅睡2-3小时;抑郁期则表现为嗜睡或早醒。睡眠节律紊乱可能加重症状,与生物钟基因表达异常有关。部分患者伴随食欲改变,躁狂期暴饮暴食,抑郁期食欲减退。
5、自我评价极端
躁狂期出现夸大妄想,如自认具有超常能力;抑郁期则产生无价值感或罪恶感。这种认知扭曲可能引发自杀风险,需特别关注。部分患者伴随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提示疾病严重程度较高。
躁郁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与咖啡因摄入,家属应学习识别复发征兆。建议采用情绪日记记录症状变化,配合医生调整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等心境稳定剂的使用。定期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社会功能,运动疗法可辅助调节生物节律。出现自杀念头或攻击行为时须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