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寄生虫
脚底寄生虫通常指寄生于足部皮肤的疥螨或钩虫幼虫,可能引起瘙痒、皮疹等症状。主要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感染源、赤足行走污染环境、卫生条件差等,需通过皮肤镜检或粪便检测确诊。
1、直接接触感染源
与感染者皮肤接触或共用毛巾等物品可能导致疥螨传播。疥螨会在皮肤角质层内挖掘隧道,引发剧烈瘙痒和红色丘疹。治疗需使用硫软膏或苯甲酸苄酯乳膏,同时对所有密切接触者同步治疗。
2、赤足行走污染环境
在钩虫幼虫污染的土壤中赤足行走时,幼虫可穿透皮肤进入体内。初期表现为足部针刺感或红斑,后期可能出现贫血。可用阿苯达唑片或甲苯咪唑片驱虫,严重贫血需补充铁剂。
3、卫生条件差
居住环境潮湿拥挤、衣物消毒不彻底易滋生寄生虫。疥螨感染后夜间瘙痒加剧,皮肤可能出现脓疱。除药物治疗外,需对衣物床品进行高温烫洗,环境喷洒除螨剂。
4、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或HIV感染者更易发生严重寄生虫感染。可能伴随皮肤溃烂、继发细菌感染等症状。除驱虫治疗外,需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联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胶囊。
5、动物接触传播
接触患疥癣的宠物可能感染动物源性疥螨。表现为界限清晰的环形红斑。需对宠物同步治疗,人类患者使用克罗米通乳膏,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预防脚底寄生虫感染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赤足行走,定期更换消毒鞋袜。出现持续瘙痒或皮疹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抠抓或使用偏方。旅行前往热带地区建议穿着封闭式鞋子,归国后如出现相关症状需主动告知医生疫区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