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毒怎么消除
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日常消毒、对症治疗、隔离防护等方式消除。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1、日常消毒
病毒对紫外线及高温敏感,56℃环境下30分钟可灭活。患者接触过的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餐具煮沸消毒20分钟,衣物用热水浸泡后暴晒。地面可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洗,玩具等物品每日消毒1次。75%酒精对肠道病毒无效,避免使用。
2、对症治疗
发热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口腔疱疹可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疼痛,皮疹未破溃时可涂抹炉甘石洗剂。合并细菌感染时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脱水患儿需口服补液盐Ⅲ。
3、隔离防护
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家长处理呕吐物时需戴手套,用5000mg/L含氯消毒剂覆盖30分钟后清理。家庭成员分餐进食,毛巾等个人物品单独使用。幼儿园发生聚集病例时应停课10天。
4、免疫调节
重症病例可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EV71灭活疫苗能预防相关重症,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2剂。康复期患儿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5、环境管理
保持室内通风每日3次,每次30分钟。卫生间马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擦拭2次。垃圾袋密封后及时处理,患者粪便需用漂白粉覆盖消毒2小时后再排放。
患病期间宜进食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酸奶,避免辛辣刺激。皮疹护理时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穿宽松棉质衣物。恢复期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肌酶指标。托幼机构需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送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