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可导致哪些疾病?
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等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
1、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首先可能引发慢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长期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等症状。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萎缩性改变。治疗需采用标准四联疗法,如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用药。
2、消化性溃疡
长期未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发展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典型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痛,胃溃疡多在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则以空腹痛为主。严重时可并发出血、穿孔。除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外,还需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抑酸药物促进溃疡愈合。
3、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可能诱发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属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早期多无症状,进展后可出现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皱襞增厚或结节样改变。早期病例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使肿瘤消退。
4、胃癌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长期感染可能通过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过程最终发展为胃癌。早期胃癌常无症状,进展期可出现消瘦、呕血、黑便等。确诊需依赖胃镜活检病理检查。
5、缺铁性贫血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影响铁吸收、引起微量出血等方式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胃黏膜炎症可能降低胃酸分泌,影响食物中铁的转化吸收。根除治疗后可改善铁代谢状况。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实行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感染者应完成全程治疗并复查确认根除。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时建议共同筛查。日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胃黏膜损伤。适量补充益生菌可能有助于恢复胃肠菌群平衡。出现持续上腹不适、消瘦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