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定义是什么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剖宫产者超过1000毫升,属于产科危急并发症。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基于出血量及时间界定。阴道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即符合定义,剖宫产则以1000毫升为界限。出血多发生在胎盘娩出后2小时内,常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暗红,可能伴随头晕、心悸、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早期识别需通过称重法、容积法或休克指数评估出血量,同时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特殊情况如宫缩剂使用后仍持续出血、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或合并凝血异常时,需警惕严重产后出血。隐性出血易被忽视,需结合宫底高度、膀胱充盈度及生命体征综合判断。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包括按摩子宫、应用宫缩药物、宫腔填塞或手术干预,必要时需输血纠正贫血。
产后出血的高危人群应加强产前筛查,孕期纠正贫血并控制基础疾病。分娩时规范使用宫缩剂,产后2小时密切观察出血量及子宫收缩情况。提倡母乳喂养促进宫缩,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若出现异常出血、头晕乏力等症状须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并发症。日常注意补充铁剂及蛋白质,适度活动促进恶露排出,定期复查血常规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