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臼的原因是什么
脱臼可能由外伤、关节发育异常、肌肉松弛、重复性劳损、病理性关节破坏等原因引起。脱臼通常表现为关节畸形、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手法复位、固定制动、药物治疗等方式处理。
1、外伤
直接暴力撞击或牵拉是脱臼最常见原因,例如跌倒时手掌撑地导致肩关节脱位,车祸中膝关节受冲击引发髌骨脱位。此类情况需立即停止关节活动,用三角巾临时固定后就医。医生可能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药物缓解疼痛,严重时需在麻醉下行肩关节手法复位术。
2、关节发育异常
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者易发生髋关节脱位,表现为下肢不等长、步态异常。婴幼儿期可通过蛙式石膏固定矫正,成人需进行髋臼成形术等手术治疗。日常应避免剧烈跑跳,可配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营养关节软骨。
3、肌肉松弛
长期卧床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肌力下降时,关节稳定性降低可能引发习惯性脱臼,如肩关节反复脱位。需进行肩袖肌群强化训练,必要时穿戴关节护具。急性发作时可服用洛索洛芬钠片消炎镇痛,配合微波理疗促进组织修复。
4、重复性劳损
棒球投手、羽毛球运动员等因长期重复动作易发生肘关节后脱位,伴随尺神经麻木症状。急性期需冰敷并悬吊患肢,慢性期建议调整运动姿势,配合塞来昔布胶囊控制炎症,必要时行关节囊紧缩术。
5、病理性关节破坏
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可能出现手指关节半脱位,结核性关节炎可导致脊柱脱位。需长期服用甲氨蝶呤片控制原发病,严重畸形需关节融合术。日常使用辅助器具减轻关节负荷,保持适度关节活动度训练。
脱臼后应避免自行复位以免加重损伤,复位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2-4周固定。恢复期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健康。老年人需预防跌倒,运动前做好热身,必要时使用护膝、护踝等防护装备。若关节出现反复脱位或持续疼痛,应及时复查排除韧带损伤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