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引起脊柱疼痛该怎么办
骨质疏松引起脊柱疼痛可通过补钙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支具固定、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骨质疏松可能由钙摄入不足、雌激素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缺乏、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
1、补钙治疗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补钙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可适量食用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钙D3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钙剂。补钙需长期坚持,同时避免过量补钙导致便秘或肾结石。
2、抗骨质疏松药物
抗骨质疏松药物能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常用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雷洛昔芬片等。这些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部分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或下颌骨坏死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能缓解脊柱疼痛并改善骨代谢。可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超声波、热敷等方法。物理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加重损伤。治疗期间应配合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
4、支具固定
脊柱支具能减轻椎体负荷,缓解疼痛并预防骨折。常用支具包括软性腰围、硬质胸腰骶支具等。支具需根据个体情况定制,佩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肌肉萎缩。使用期间需定期调整松紧度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5、手术治疗
严重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骨折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常用术式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凸成形术等。手术能迅速稳定椎体并缓解疼痛,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等风险。术后仍需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再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确保每日钙摄入量达标,适量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建议进行规律的低强度运动如游泳、瑜伽等,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注意居家环境安全,预防跌倒。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持续疼痛或身高明显缩短时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存在椎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