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是什么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血管畸形等。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呕血、黑便、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与门静脉高压有关,常见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食管胃底静脉迂曲扩张,在进食粗糙食物或腹压突然增高时易发生破裂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大量呕鲜血伴心悸、冷汗等症状。治疗需紧急内镜下止血,必要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同时需积极治疗原发肝病。
2、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溃疡侵蚀血管可引起出血,表现为呕咖啡样物或柏油样便。确诊需胃镜检查,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三联疗法,溃疡面可选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
3、急性胃黏膜病变
急性胃黏膜病变常因应激、酒精或药物刺激引起胃黏膜屏障受损。胃黏膜广泛充血糜烂可导致渗血,出血量一般较少但范围广。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伴黑便,胃镜下可见黏膜弥漫性出血点。治疗需停用损伤因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抑制胃酸,严重时需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
4、消化道肿瘤
胃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可侵犯血管引发出血。肿瘤性出血多为慢性隐匿性,可表现为间断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晚期可能出现呕血或血便。胃镜或肠镜检查可发现占位性病变,病理活检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早期胃癌可选用替吉奥胶囊进行化疗。
5、血管畸形
血管发育异常如Dieulafoy病变、动静脉畸形等可造成突发性大出血。畸形血管多位于胃或十二指肠,管壁薄弱易破裂,内镜下可见喷射状出血。此类出血药物控制效果差,需内镜下钛夹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复发率高者可能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期需禁食,出血停止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食物。恢复期应规律作息,戒烟限酒,慎用非甾体抗炎药。肝硬化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定期监测肝功能。所有患者出院后需遵医嘱复查胃镜,长期服用抑酸药物者需注意骨质疏松风险,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