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预防抽动症小知识

25655次浏览

如今很多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而孩子也就成为了家中之宝,那么对于父母来说爱孩子也要有爱的方式,而不要过分的溺爱,需要注意平时一些疾病的发生,在平常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生活习惯,切勿暴饮暴食,那么,预防抽动症小知识是什么?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些好的习惯对于预防抽动症有很好的方法,专家指出:自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按时作息,注意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培养小儿抽动症孩子的正确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注意合理营养是预防抽动症需要注意的问题,家长们要注意,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要因材施教,切勿盲目望子成龙,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三、减轻心理负担

心里负担也会导致抽动症的出现,一般来说,当症状频繁发作时,家长不要太过关注,防止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可以通过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有效 缓解病症。如果孩子浮现病症,家长对孩子不可进行打骂指责,应及时激励孩子,通过有效诊治减轻病症,下降病症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预防小儿抽动症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很好地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应该对孩子有着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孩子犯错不要产生家庭暴力,如果发现孩子发病,切忌去制止,呵斥,否则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很多家长会选择一些偏方去治疗,但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治疗方法,如果发病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相关推荐

抽搐的急救护理措施
抽搐急救具体的步骤,第一是要把患者安置在安全的地方,轻轻呼唤患者,同时要避免周围的物体对其造成损伤;第二,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口腔内的分泌物导致呛咳或者窒息;第三,接下来要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及时测量血压、心电图、电解质,并且吸氧,建立静脉液路;第四,要根据病因治疗,如果是癫痫发作应尽快使用控制癫痫的药物,比如地西泮、苯巴比妥、苯妥因钠等。如果是低血糖发作应该及时通过静脉补充葡糖糖。如果是中毒引起的抽搐需要尽快清除毒物,同时使用特效的解毒剂。
语音时长 01:06

2021-05-20

81813次收听

01:46
抽动症和多动症一样吗
抽动症和多动症完全是两个疾病,抽动症是以面部,或颈部、躯体的部分肌群不自主的抽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而多动症主要表现在注意力的缺陷。多动症主要是注意力的缺陷,而抽动症主要是是无法控制的肌肉的抽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治疗的方法和诊断的标准都有极大的不同,根本的不同,所以治疗的手段也是不同的,这两类疾病都属于小儿的神经精神类的疾病,都是需要专业的神经精神科的医生来进行综合的评估,最后决定治疗方案。
抽动症病人如何根治
抽动症病人如何根治?孩子患病之后会不自觉的抽动,患者多会伴随有注意力缺陷的症状,所以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抽动症病人如何根治?
抽动症的常规用药是什么
抽动症的常规用药是什么?很多家长对抽动症不了解,孩子出现抽动症症状的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生病了,导致部分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抽动症的常规用药:
正确预防抽动症很重要
正确预防抽动症很重要,掌握疾病的预防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远离疾病,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及时的预防,那么如何预防呢,下面是我们带来的简单介绍。
01:20
抽动症是什么疾病
抽动症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抽动症为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表现为眨眼、挤眉、龇牙、耸肩、点头、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下肢抽动等。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在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
抽动症如何才能治好
抽动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可以先尝试用中药,如果中药效果挺好,一般就不需要西药治疗。对于小孩,如果发作时的抽动程度并不是很重,也不是多部位的反复抽动,而且没有其他的共患病,比如说多动障碍、智力障碍、紧张焦虑和学习障碍,就是很单纯的抽动障碍的话。一般来说,吃中药效果就很好,少部分人有时候会用西药,比如硫必利、氟哌啶醇治疗,大部分能在半年到一年左右能够稳定下来。但是有的时候会随着感冒发热,或者是情绪受到了刺激,也可能还会反复。如果反复的次数多,治疗相对就会变得困难一些。
语音时长 01:23

2020-03-09

59974次收听

04:30
抽动症并发症如何控制
可以通过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控制抽动症并发症。抽动症可以合并多动症,焦虑症,孤独症,甚至恐惧。一、焦虑症。治疗上主要是心理治疗,家长和老师多鼓励,少给压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缓解焦虑。二、孤独。学校要帮助孩子调节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鼓励多一些社会交往,来缓解孩子的孤独症。三、恐惧。一般采取心理治疗,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协会活动,来和同学之间建立起正常的活动空间,可以缓解症状。四、注意力减退。适当的使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另外还可以进行感统训练,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孩子的注意力。
04:24
儿童抽动症的注意事项
儿童抽动症有很大的危害,需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注意饮食、保持充足休息、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多运动、多鼓励等等。一、家长要接受和认识抽动症,多给孩子心理方面的关注。并且和老师、学校积极沟通,共同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二、饮食方面,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三、给患者一个安静的环境,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四、适当的要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特别是一些暴力性的视频。同时控制视频用眼的时间。五、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孩子的协调能力。六、家长多关心孩子,多谈心,多鼓励,少批评,发现孩子的亮点,及时给予表扬。
5岁女孩抽动怎么办
5岁女孩抽动,其实是严重抽动症的表现,只要表现包括眨眼、斜视以及噘嘴,还有摇头以及耸肩等等。这种疾病的治疗,通常以心理治疗为主,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动内容以及一些日常作息等等。
什么叫抽动症
抽动症也称抽动障碍,这是起源于儿童时期,或者是有些在青少年时期起病的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抽动症主要是以不自主的快速的反复的肌肉的抽动,一种异常症状。临床上根据它的临床特点和它的病程,分为短暂性的抽动障碍,有些也称为慢性的抽动障碍。还有一些病人慢性抽动障碍当中,他还伴随喉部发生抽动障碍,还有一部分属于多发性的,有时除了眼部抽动,然后鼻子嘴巴,一会出现了肩膀等等这些抽动,所以它就叫做多发性抽动障碍
语音时长 01:25

2019-07-03

63758次收听

抽动症表现
抽动症的表现主要是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肌肉抽动。有的小孩出现在眼部,很多可能去看眼科了,眼科可能考虑到是不是有结膜炎,是不是有沙眼等,就按照眼科治疗,但是反复治疗不好,然后再到儿科就诊。还有的小孩出现鼻子的抽动,就以为是鼻炎,还有出现喉头发声,这些症状消失之后,又出现另外一个部位的抽动,如患者眼睛不眨了,又出现扭脖子或者出现了甩手,或者出现了鼓肚子。还有的病人可以共患像多动症的表现,如说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多动,还有是情绪暴躁等等,这就是抽动症的表现。但是这些表现可以是一段时间的出现,也有些在一段时间,也可以表现的不明显了,好像又没有出现了,还有些病人,过一段时间又会出来,反复性的波浪型症状的发展。还有就是这种症状出现了,一般在紧张的时候可能更明显。但是睡觉后,症状就全部都消失了。
语音时长 02:00

2019-07-03

62296次收听

抽动症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主要分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比如说有些短暂性的抽动障碍,或者很轻微的抽动障碍,这种有部分可能会自愈,所以有时候不影响生活学习,可以暂时不以治疗,可能观察一段时间,或者从他的一些习惯,比如说有些从其他的父母关心方面多注意一下就行了。但是如果是它的持续发展,也是从部位出现了一些多部位的,时间也延长成了慢性的抽动症,或者出现了秽语综合征,或者是出现了其他的症状加重了,这种就需要正规的治疗了。抽动症治疗考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当中可能有些比如说盐酸硫必利或者氟哌啶醇加上安坦,或者是阿里派唑,或者有些用其他的一些药物,可乐定的贴剂等等。这些治疗的药物治疗,可能就是要注意一下,一般都是采用从小剂量开始,而且注意观察有没有副作用,还有的小孩可能用中药的治疗,再就是可能用综合性的物理,比如说神经反馈,生物反馈治疗等等。还有一些病人可能主要是要家长要树立信心,还要给患者要树立信心,不要有自卑的心理。因为有些大一点的孩子,之后他会出现一些心理性障碍,所以要注意一下心理的治疗,也就是说医生、患者、家长共同配合,来给孩子治好这个疾病。
语音时长 01:41

2019-07-03

66826次收听

01:39
儿童抽动症能自愈吗
儿童抽动症能不能自愈要看具体症状。对于儿童抽动症症状短暂、比较轻、初发的病人,有部分不需要药物治疗,这类病人可以自愈。但是有部分病人,即使使用药物治疗,也不能完全治愈,甚至有些发展到成人,症状依旧存在,这类病人通常占50%到70%。治疗抽动症,以患者不抽动、不挤眼、不皱鼻子为治愈的标准。对抽动症患者还需要注意心理行为,当患者有抽动症时,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会对患者心理上留下阴影,需要医生和家长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类病人需要全方位的治疗。
儿童抽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儿童抽动症的出现,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因素都会引起这个现象,身体里面的很多疾病也会产生这个症状,主要的因素包括了体质因素、精神因素、习惯及模仿,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应该要确切的知道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