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里的蛋白会沉淀吗
尿液中的蛋白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沉淀。蛋白尿通常由肾脏滤过功能异常导致,当尿液酸碱度、浓度或温度改变时,尿蛋白可能析出形成沉淀。
健康人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常规检测呈阴性。当肾脏滤过膜受损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蛋白含量升高。此时若尿液酸碱度偏酸、长时间静置或低温环境,尿中白蛋白等可溶性蛋白可能形成絮状沉淀。这种沉淀肉眼可见尿液浑浊,静置后瓶底出现白色絮状物。
部分特殊情况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出现本周蛋白,该蛋白在40-60℃时溶解,冷却后沉淀,加热后又重新溶解,称为凝溶蛋白。此外尿路感染时脓细胞、细菌代谢产物也可能与尿蛋白结合形成沉淀物。
发现尿液浑浊或沉淀物时,建议留取晨起中段尿送检,避免剧烈运动后或月经期检测。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减少高盐高蛋白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若尿常规持续显示蛋白阳性,应及时肾内科就诊,完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检查,排除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避免自行服用利尿剂或偏方,以免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