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萎缩怎么治疗
胰腺萎缩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胰酶、控制血糖、治疗原发病、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胰腺萎缩可能与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长期酗酒、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脂肪泻、体重下降、糖尿病等症状。
1、调整饮食
胰腺萎缩患者需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减少油炸食品、肥肉等脂肪摄入,选择鱼肉、鸡胸肉等易消化蛋白。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胰腺负担。可适量补充中链甘油三酯作为脂肪来源,因其无须胰酶分解即可吸收。
2、补充胰酶
胰酶肠溶胶囊、复方胰酶片等替代治疗可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类药物需在餐中服用,与食物充分混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使用期间需监测粪便性状调整剂量,若出现便秘或腹泻需及时就医。
3、控制血糖
约半数胰腺萎缩患者会继发糖尿病,需通过胰岛素注射液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血糖监测应包含空腹、餐后及睡前多个时间点,根据血糖波动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防范低血糖风险,尤其在使用胰岛素期间需规律进食。
4、治疗原发病
慢性胰腺炎患者需严格戒酒并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分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选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治疗。胰腺肿瘤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化疗或靶向治疗,必要时联合放射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5、手术治疗
对于胰管狭窄或结石导致的萎缩,可考虑胰管支架置入术或胰管空肠吻合术改善胰液引流。严重胰腺钙化或反复发作胰腺炎者,可能需行胰腺部分切除术。术后需长期随访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胰腺萎缩患者应绝对禁酒并戒烟,每日保持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定期监测体重、血糖及营养指标,每年进行胰腺CT或MRI检查评估病情变化。出现持续腹痛、黄疸或无法解释的体重骤降时,须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日常可记录饮食与症状变化,复诊时提供给医生作为治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