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癌的诊断依据
睾丸癌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病理活检。诊断过程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多种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常见检查方式有阴囊超声、CT扫描、血清甲胎蛋白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等。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检查睾丸是否有肿块、硬结或异常增大。正常睾丸质地均匀且有弹性,若触及无痛性肿块或睾丸整体变硬需高度警惕。检查时需注意双侧对比,同时评估腹股沟淋巴结是否肿大。该检查具有无创性,但无法确定肿块性质,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阴囊超声
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睾丸内部结构,区分实性肿块与囊肿。典型睾丸癌表现为低回声团块伴血流信号丰富,可评估肿瘤大小及是否突破白膜。超声还可鉴别睾丸扭转、附睾炎等疾病,是首选影像学检查。对于隐睾患者,超声可辅助定位异位睾丸内的肿瘤。
3、肿瘤标志物检测
血清甲胎蛋白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对生殖细胞肿瘤有重要提示意义。约80%非精原细胞瘤患者会出现标志物异常,治疗后监测可用于评估疗效。乳酸脱氢酶虽非特异性指标,但水平升高与肿瘤负荷相关。需注意炎症或其他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标志物轻度升高。
4、腹部CT检查
CT扫描能清晰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是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典型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厘米需考虑转移可能。同时可评估肺部、肝脏等远处转移灶,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检查前需注射造影剂以增强显影效果。
5、病理活检
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组织学类型和浸润范围。经腹股沟切口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是标准操作,避免经阴囊穿刺以防种植转移。病理报告需包含肿瘤大小、组织学亚型、脉管侵犯等信息,对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
确诊睾丸癌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睾丸扭转,穿着宽松内裤减少局部摩擦。治疗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监测治疗效果和复发迹象。出现阴囊疼痛或新发肿块应及时就诊,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规范的随访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