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骨折的几种处理方法
常见骨折可通过固定制动、冷敷处理、药物治疗、手法复位、手术修复等方式处理。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需根据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干预措施。
1、固定制动
使用夹板、支具或石膏固定骨折部位是基础处理方式,适用于稳定性骨折。上肢骨折可采用前臂吊带悬吊,下肢骨折需避免负重。固定时间通常需要4-8周,期间应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固定期间需保持患肢抬高,观察末梢血运和感觉变化。
2、冷敷处理
急性期24-48小时内对骨折部位冰敷可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注意避免冻伤。可与弹性绷带加压包扎配合使用,但需确保包扎不过紧。冷敷仅作为辅助措施,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处置。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疼痛可能需要盐酸曲马多片等镇痛药物。骨质疏松性骨折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吸收药物。所有药物使用均需排除禁忌证并严格遵循医嘱。
4、手法复位
对于明显移位的闭合性骨折,需由骨科医师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后需立即进行X线确认对位情况,成功后予以外固定。常见适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儿童青枝骨折等。操作需避免粗暴手法导致二次损伤。
5、手术修复
开放性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需手术干预。常用方式包括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安装。术后需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并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
骨折后应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每日饮用300-500毫升牛奶,适量进食豆制品和深绿色蔬菜。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避免过早负重。吸烟饮酒可能延缓骨愈合,建议戒除。定期随访直至影像学显示骨痂形成,通常需要3-6个月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