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需要做什么检查
腹泻患者通常需要做粪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粪便培养、肠镜检查、腹部影像学检查等。腹泻可能与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是腹泻的基础检查项目,通过观察粪便颜色、性状、有无黏液或血液,以及显微镜下检查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若检出白细胞提示细菌感染,检出脂肪滴可能为吸收不良综合征。
2、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可评估全身炎症反应程度,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或过敏相关。严重腹泻时还需监测血红蛋白和电解质水平,判断是否存在脱水或贫血。
3、粪便培养
对疑似感染性腹泻需进行粪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特殊情况下需检测艰难梭菌毒素或病毒抗原,该检查对指导抗生素使用有重要意义,通常需要3-5天出结果。
4、肠镜检查
慢性腹泻或伴有便血、消瘦等症状时,需行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取活检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检查前需清洁肠道,过程中可能发现息肉、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5、腹部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CT或MRI可评估肝胆胰脾等脏器结构,排查胰腺炎、胆道梗阻、肠道肿瘤等疾病。其中CT对肠壁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显示更清晰,必要时需结合增强扫描提高诊断准确性。
腹泻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避免高糖、高脂及乳制品摄入。急性期选择低渣饮食如米汤、面条,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保持腹部保暖,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严重脱水应及时复诊。慢性腹泻患者需定期复查,根据病因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