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内陷是什么引起的
鼓膜内陷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急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气压损伤、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负责调节中耳气压平衡。当咽鼓管因感冒、过敏等原因出现肿胀或阻塞时,中耳内形成负压,导致鼓膜向内凹陷。患者可能出现耳部堵塞感,擤鼻时症状加重。可通过捏鼻鼓气法促进咽鼓管开放,严重时需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缓解黏膜水肿。
2、急性中耳炎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中耳炎症会导致积液积聚,积液吸收后形成负压状态,造成鼓膜内陷。常伴随耳痛、发热症状,儿童发病率较高。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若反复发作可能需鼓膜置管术。
3、慢性鼻窦炎
长期鼻窦炎症会通过淋巴回流影响咽鼓管功能,鼻窦分泌物倒流也可能直接堵塞咽鼓管开口。患者多有鼻塞、脓涕症状,需使用克拉霉素片联合鼻窦冲洗治疗,必要时行鼻内镜手术解除阻塞。
4、气压损伤
快速海拔变化如飞机起降、潜水时,外界气压骤变若未能通过咽鼓管及时调节,会使中耳内外压力失衡。可能出现突发性耳闷、耳痛,严重时导致鼓膜破裂。可通过咀嚼口香糖、频繁吞咽等动作预防,已发生损伤时可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喷剂收缩血管。
5、腺样体肥大
儿童腺样体过度增生会压迫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功能。典型表现为夜间打鼾、张口呼吸,长期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轻度可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重度需行腺样体切除术。
日常应注意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时可佩戴压力调节耳塞,感冒期间及时处理鼻塞症状。儿童出现持续听力下降或睡眠呼吸障碍时,家长需及时带其就诊耳鼻喉科。保持鼻腔清洁,过敏体质者应远离过敏原,游泳时使用专业耳塞防止进水。若耳闷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眩晕、剧烈耳痛,须尽快进行耳内镜和声导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