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会有哪些症状
骨质疏松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骨折易发、驼背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骨质疏松主要由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导致,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
1、腰背疼痛
骨质疏松患者常出现弥漫性腰背酸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久站或久坐时加重。这种疼痛与椎体微骨折有关,可能伴随肌肉痉挛。日常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时需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药物。
2、身高变矮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身高缩短,通常累计减少超过3厘米需警惕。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椎交界处,可能伴随胸廓变形。建议定期测量身高,必要时进行骨密度检查,可补充碳酸钙D3片和骨化三醇胶丸。
3、骨折易发
轻微外力即可引发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桡骨远端、股骨颈和椎体。骨折风险与骨密度值直接相关,跌倒后出现髋部疼痛需立即就医。预防性使用雷洛昔芬片可降低骨折风险,同时需加强防跌倒措施。
4、驼背畸形
多节椎体压缩会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形成特征性驼背。这种畸形会改变重心位置,增加跌倒概率。早期穿戴支具可能延缓进展,严重畸形需进行椎体成形术,配合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治疗。
5、活动受限
疼痛和骨折会导致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表现为起床困难、步行缓慢等。长期卧床会加速骨量流失,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水中运动或抗阻训练,同时使用特立帕肽注射液促进骨形成。
骨质疏松患者应保证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钙元素和800-1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适量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和小鱼干等富钙食物。建议进行快走、太极等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酗酒。居家环境需做好防滑处理,使用助行器降低跌倒风险,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出现新发疼痛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