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的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肢体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有关。常见后遗症包括下肢不等长、足内翻、脊柱侧弯等,需早期康复干预。
1、肌肉萎缩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持续损伤导致肌肉神经营养障碍,肌纤维逐渐被脂肪和结缔组织替代。表现为患肢围度减小、肌力下降,可通过电刺激疗法配合被动关节活动延缓进展。常用康复设备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等速肌力训练器等。
2、关节畸形
肌力失衡引发关节生物力学改变,常见马蹄内翻足、膝关节屈曲挛缩等。跟腱挛缩可导致足下垂,需穿戴踝足矫形器预防变形。严重者需行跟腱延长术或关节融合术,术后需持续石膏固定4-6周。
3、肢体瘫痪
单侧或双侧下肢弛缓性瘫痪多见,伴深反射减弱或消失。长期瘫痪可能继发骨质疏松,需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水疗可减轻肢体负重,水中步行训练能改善运动功能。
4、骨骼发育异常
生长板受力不均导致下肢不等长,差异超过2厘米需鞋垫补偿。骨盆倾斜可能引发代偿性脊柱侧弯,Cobb角超过20度需支具矫正。定期X线监测骨骼发育情况。
5、呼吸功能障碍
延髓受累患者可能出现膈肌麻痹,表现为夜间呼吸困难。需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定期进行肺功能训练和体位引流。
后遗症管理需多学科协作,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运动训练应持续至骨骼成熟期。营养支持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优质蛋白摄入,补充B族维生素促进神经修复。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查肌电图和步态分析,居家训练可借助平衡垫、弹力带等工具。注意预防压疮和跌倒,选择硬板床和防滑鞋。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社交适应能力,可参加特殊教育机构的团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