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生活调整等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过敏反应、气压损伤、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1、药物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减轻鼻咽部黏膜水肿,促进咽鼓管通畅。若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控制炎症。过敏性因素诱发时,可配合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药物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2、咽鼓管吹张
通过捏鼻鼓气法或导管吹张法改善咽鼓管功能障碍,促使中耳积液排出。操作需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间禁止施行。治疗后可能出现短暂耳痛或眩晕,通常可自行缓解。儿童患者需家长配合安抚,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3、鼓膜穿刺
适用于积液黏稠或病程超过3个月的患者,在无菌条件下穿刺鼓膜抽吸积液。术后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穿刺后可能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需观察是否伴随持续耳痛或发热等感染迹象。穿刺效果不佳者需考虑进一步治疗。
4、鼓膜置管术
针对反复发作或顽固性积液患者,通过手术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术后需定期复查清理管周分泌物,防止通气管堵塞或过早脱落。避免剧烈运动或气压剧烈变化,置管期间禁止潜水。通气管通常保留6-12个月后自行脱落。
5、生活调整
保持鼻腔清洁,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护理鼻黏膜。避免用力擤鼻或吸烟等刺激因素,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儿童患者需家长监督避免二手烟暴露,腺样体肥大者建议睡眠时侧卧。适当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室内保持适宜湿度。擤鼻时需单侧交替进行,不可过度用力。飞行或潜水前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预防气压损伤。儿童患者出现抓耳、反应迟钝等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诊。急性期可热敷耳周缓解不适,病程超过1个月或听力明显下降需复查听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