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压疮通常由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皮肤潮湿及活动受限等因素引起,主要发生在骨突部位。
1、局部受压
皮肤和皮下组织长时间受到压力是压疮发生的首要原因。当外部压力超过毛细血管闭合压时,会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持续受压超过2小时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常见于长期卧床患者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使用石膏或矫形器固定也可能因压力不均诱发。
2、血液循环障碍
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会导致微循环障碍,降低组织对压力的耐受性。血管病变使营养物质输送受阻,代谢废物堆积加速组织坏死。这类患者即使短时间受压也可能形成深度压疮。
3、营养不良
蛋白质缺乏会使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减少,降低压力缓冲能力。维生素C和锌摄入不足影响胶原合成,延缓伤口愈合。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发生压疮的概率显著增加,且创面更难修复。
4、皮肤潮湿
大小便失禁或出汗导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会软化角质层并破坏皮肤屏障功能。潮湿环境使摩擦力增大,表皮更易剥脱。同时潮湿环境利于细菌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5、活动受限
脊髓损伤、中风等疾病导致自主活动能力丧失,患者无法通过调整体位缓解压力。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会使压力集中于特定部位,每2小时未改变体位者发生压疮的风险增加3倍。
预防压疮需定期改变体位,使用减压垫分散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检查骨突部位皮肤状况。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血液循环。对高危人群建议使用压力监测床垫,护理人员应每1-2小时协助翻身,避免拖拽造成摩擦损伤。出现皮肤发红、破损需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