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冠心病需要介入手术治疗
冠心病患者出现严重血管狭窄、急性心肌梗死或药物控制无效的心绞痛时,通常需要介入手术治疗。主要适应证包括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等。
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且伴随明显心肌缺血症状时,介入治疗能有效恢复血流。血管造影显示左主干或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的患者,因死亡风险较高需优先考虑支架植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介入可显著降低心肌坏死面积,改善预后。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患者,若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介入治疗可缓解症状。合并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血运重建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部分特殊病变如慢性完全闭塞、分叉病变或钙化严重者,需评估介入成功率与风险。高龄患者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时,手术决策需个体化权衡。部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若缺血范围小且症状可控,可优先药物保守治疗。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肌缺血通常不适合介入干预。造影显示临界病变时,需结合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冠心病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限制红肉与加工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戒烟并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监测血压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出现胸痛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返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CT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