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降压药血压偏低怎么办
服用降压药后血压偏低可通过调整用药、监测血压、补充电解质等方式改善。血压偏低可能与药物过量、脱水、体位性低血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症状。
1、调整用药:若血压持续偏低,需及时就医调整降压药剂量或种类。医生可能减少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或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的用量,避免过度降压。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压,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2、监测血压:建议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血压并记录。测量前静坐5分钟,袖带与心脏平齐。发现收缩压低于90mmHg或伴随晕厥时需立即就医。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医生评估全天血压波动情况。
3、补充电解质:低血压合并脱水时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如口服补液盐Ⅲ,每日分次补充500-1000毫升液体。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夏季或运动后需增加补液量。
4、改善体位性低血压:起床时遵循"三部曲"——先坐起30秒,再双腿下垂30秒,最后缓慢站立。可穿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避免长时间站立。餐后低血压者建议少食多餐,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5、营养支持: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鱼肉,每日摄入盐分不超过6克。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补充琥珀酸亚铁片,但需与降压药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空腹服用降压药诱发低血压。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保持规律作息。若出现视物模糊、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平卧并拨打急救电话。长期血压偏低者应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继发因素,遵医嘱进行血常规、电解质等检查。降压治疗需坚持个体化原则,患者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