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怎么回事
动脉硬化可能由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血压血糖、戒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脂质代谢异常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时,容易在动脉内膜沉积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能导致血管腔狭窄,影响血液供应。这种情况通常与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胸闷、头晕等症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调节血脂,配合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
2、高血压
长期血压过高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机械损伤,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血管壁在高压冲击下容易发生结构改变,弹性纤维断裂,最终导致血管硬化。这种情况可能伴随头痛、耳鸣等症状。临床常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需要限制钠盐摄入。
3、糖尿病
持续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动脉硬化进展更快,可能出现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治疗需严格控制血糖,常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降糖药物,配合糖尿病饮食。
4、吸烟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加速动脉硬化。吸烟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显著增高,可能出现胸痛、气短等症状。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彻底戒烟,必要时可寻求戒烟门诊帮助。
5、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自然老化会导致弹性下降,管壁增厚。这是不可逆的生理过程,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进展。老年人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肢体乏力等症状。建议保持适度运动,增加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
预防动脉硬化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出现不明原因胸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