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是怎么回事
动脉栓塞可能由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瓣膜病、血管损伤、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动脉栓塞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血管成形术、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
1.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引发动脉栓塞。患者可能出现突发肢体疼痛、苍白、无脉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必要时行左心耳封堵术。日常需监测心律,避免剧烈运动。
2.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导致局部血栓形成或远端栓塞。常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治疗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控制,严重时需行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应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
3. 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病或退行性瓣膜病变易在心腔内形成血栓。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晕厥。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瓣膜严重狭窄时需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4. 血管损伤
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诱发血栓。表现为局部肿胀、淤青。急性期需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溶栓,慢性期可服用血塞通软胶囊。损伤后应抬高患肢,避免压迫。
5. 高凝状态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或恶性肿瘤可导致血液高凝。可能出现多发性栓塞、皮肤瘀斑。治疗需根据病因使用注射用重组链激酶、蛋白C浓缩剂等。建议高风险人群避免长时间制动,穿着弹力袜。
动脉栓塞患者日常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进行慢走、游泳等有氧运动,监测血压血脂指标。冬季注意肢体保暖,避免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出现肢体突发疼痛、麻木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不可自行调整抗凝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