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发生胎膜早破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12-1027275次浏览

胎膜早破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产科现象,可导致早产率升高,小儿病死率增加,对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打击与损失,由于国家开放二孩政策,近期备产妇的比率明显增高,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胎膜早破。如果发生了胎膜早破应该要如何处理。

胎膜早破是指在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孕龄<37孕周的胎膜早破又称为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胎膜早破是围生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早产率升高,围生儿病死率增加,宫内感染率及产褥感染率均升高。胎膜早破的原因有:创伤,宫颈内口松弛,感染,羊膜腔压力增高,胎儿先露部与骨盆入口衔接不好,胎膜发育不良等。

导致胎膜早破的原因很多,往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1.感染感染和胎膜早破互为因果关系,而且感染是胎膜早破的最重要原因。2.胎膜发育不良原因很多,除胎膜本身因素外,孕早期孕妇维生素C缺乏、铜缺乏和孕妇吸烟等因素与胎膜发育不良有关,使得胎膜抗张能力下降。3.子宫颈功能不全子宫颈功能不全主要表现在宫颈内口松弛,前羊水囊易于嵌入宫颈内使得该处羊水囊受压不均,且接近阴道易于感染,从而造成胎膜破裂。4.宫腔内压力异常宫腔内压力不均常见于头盆不称和胎位异常;宫腔内压力过大常见于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剧烈咳嗽和排便困难等。5.创伤和机械性刺激主要分为医源性和非医源性两类。非医源性常见的为妊娠晚期的性交活动;医源性的包括羊膜腔穿刺,反复阴道检查和剥膜引产等。

应针对胎膜早破采取防治措施。一般破膜后常于24小时内临产,不论孕龄大小,均不宜阻止产程进展。1.先露高浮的孕妇,破膜后应卧床休息,抬高床脚,使头低臀高,以防脐带脱垂,尤其是臀位和双胎产妇。2.保持外阴清洁,早产胎膜早破或足月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者,应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3.足月或近足月,超过24小时未临产者,胎膜、胎盘感染或围产儿病率及死亡率均相应增加,为减少感染机会,防止母婴并发症,主张积极引产,有产科指征者剖宫产。孕周小,胎儿未成熟,未临产,可在积极监护和预防感染的前提下继续妊娠,争取得到促胎肺成熟的时机,有利于围产儿的预后。如出现绒毛膜羊膜炎(母、胎心率加速,胎心可达160bpm(每分钟搏动次数),子宫压痛、有宫缩、羊水臭、阴道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白细胞计数可达15×109/L以上,C反应蛋白升高,应及时引产,必要时剖宫产。

相关推荐

03:31
羊水破了肚子不疼怎么回事
羊水破了肚子不疼是胎膜早破的表现,羊水破了大部分是宫缩后的表现,是正常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干预。若胎膜早破在三十四周以上,要及时给与缩宫素引产以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若胎膜早破发生在二十四到二十六周内,要积极引产,放弃胎儿。若胎膜早破在二十四周到三十四周之间,要给与保胎,促胎肺成熟,预防宫内感染,尽量延长孕周,若延长孕周到三十四周以后,胎儿预后会大大改善,若不能但通过促肺也可改善胎儿预后。若胎膜早破发生在二十四周前,不建议保胎。
03:19
慢性漏羊水的症状是什么
慢性漏羊水的症状是有持续的,少量的阴道流液,内裤总是湿乎乎的。慢性漏羊水的时候,往往是因为破水的位置比较高,所以羊水流出的比较缓慢,容易被孕妈妈忽略。一旦发现慢性漏羊水要到医院里面请大夫做破水实验和羊水结晶实验,判断一下有没有发生胎膜早破。胎膜早破的时候,宫腔内的压力突然发生改变就有可能会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胎盘早剥是指胎儿还没有从母体娩出,胎盘就从子宫壁上剥离下来了。胎儿的氧供和养分都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如果胎盘提前剥离,孩子随时会面临生命危险。
有关胎膜早破的治愈
人不是神,所以都会有出现生病现象,无论啥问题的病症都好,都会有需要去看医生的,而且想去找专业就医,对自己更加的合理治疗,更彻底的治疗,从而回复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那么胎膜早破到底能不能彻底治愈.
胎膜早破的日常护理有哪些
胎膜早破的日常护理是大家有必要了解的,胎膜早破也是孕期一种高发疾病,胎膜早破以后,为了保障最终的健康分娩,确诊胎膜早破的患者,应按医生要求,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并且注意日常护理和饮食卫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胎膜早破的日常护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胎膜早破检查项目有哪些
胎膜早破检查项目有哪些呢?如果出现了类似于胎膜早破的症状,只是依靠症状难免会出现一些误诊的情况,可能会危及到母子两个人的安危,所以在治疗胎膜早破前一定要进行专业的检查才行,那么胎膜早破检查项目有哪些呢?
胎膜早破采取什么体位
胎膜早破采取什么体位好?胎膜早破对孕妇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麻烦的疾病,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影响孕妇的身体,同时还会对肚子里的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于每个打听来说无疑都是晴天霹雳,而由于胎膜早破这种病的特性,导致孕妇在日常及生产时也需要注意体位,那么胎膜早破采取什么体位呢?
怎样预防胎膜早破
胎膜过早破裂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该积极地识别和处理高风险因素,以全面预防。女性应加强性教育,减少流产的次数,并在孕期避免剧烈运动,控制饮食,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孕期检查也很有必要,及时进行病例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