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关节边缘或骨骼表面异常增生的骨性突起,属于骨骼退行性改变,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1、形成机制
骨质增生主要由于关节软骨长期磨损后,机体通过骨赘形成代偿性修复。关节稳定性下降时,应力刺激促使成骨细胞活跃,在关节边缘形成新骨。这种改变常见于长期负重关节,与年龄增长、机械负荷过重密切相关。
2、诱发因素
长期关节劳损是主要诱因,包括重体力劳动、超重、运动损伤等。内分泌代谢异常如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加速进程。遗传因素决定个体易感性,部分人群存在家族聚集倾向。
3、常见部位
脊柱椎体边缘最易发生,特别是颈椎和腰椎。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也常见。跟骨骨刺是足部典型表现,手指远端指间关节可出现赫伯登结节。
4、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骨赘增大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压迫神经时产生放射痛,颈椎增生可能导致头晕手麻。晨起关节僵硬通常不超过30分钟,活动后减轻。
5、影像特征
X线可见关节边缘唇样或尖刺状突起,CT能清晰显示骨赘三维结构。MRI可评估是否合并软骨损伤或骨髓水肿。骨赘大小与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延缓关节退化,推荐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控制体重可减轻关节负荷,每日补充钙500毫克和维生素D400单位有助于骨骼健康。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枕头。出现持续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时,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专业评估。